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管委會主任劉毅:發揚“拓荒牛”精神 開拓新時代之路
幾年前,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剛剛啟動建設,走在園區中,很難見到幾個人,街上冷冷清清,前不久再訪工業園,街頭熙熙攘攘,大大小小的商鋪飯館門前人來人往,好一副熱鬧的景象。新建成投用的花園小區、夢桃公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除了最早入住園區的咸陽紡織集團,雷丁秦星新能源汽車等高科技企業也相繼入園。
幾年中,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發生了什么?記者帶著疑問采訪了園區“大管家”——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管委會主任劉毅,聽聽這位園區發展的見證者和建設者講述是如何以“拓荒牛”精神,將紡織工業園建設成為咸陽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促進項目集聚、產業集群的主要陣地。
全面深化改革 園區走上快車道
在黨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愿景、新目標時,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也加快了園區的建設步伐。
“從2011年建園到今天,園區的每一步改變我都是親眼見證,踏著園區的每一寸土地,看著每一棟起來的建筑和進駐的企業,真是感慨萬千。”劉毅指著工業園管委會大廳的規劃沙盤這樣說。一直以來,新興紡織工業園以加快園區建設發展為主線,堅持“工業強園、項目立園、科技興園、創新活園”的發展思路,以產業聚集發展為重點,構建“紡織服裝、裝備制造、高新技術”三大產業體系,注重以傳統紡織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裝備制造產業培育引進雙輪驅動,將園區全力打造成“西部功能性紡織服裝生產基地、汽車整車生產和零部件制造基地及關中科技創新高地”。
在規劃園區建設時,劉毅與園區團隊堅持跳出“城墻思維”謀發展,科學設計園區追趕超越的路徑和舉措,以西安現代紡織工業園和浙江紹興柯橋為追趕目標和先進榜樣,劉毅多次赴兩地對標學習找差距,制定了《追趕超越實施方案》《追趕超越季度考核點評實施方案》等制度措施,激發和調動了廣大黨員干部的積極性、創造性。
園區自2012年7月啟動建設,并在2016年加掛咸陽市科技產業園牌匾。園區重點打造新能源汽車和紡織服裝兩大特色產業鏈條,發展紡織產業的同時,園區大力發展科技產業,以紡織產業帶動科技產業,以科技產業提升紡織產業,統一謀劃,統一部署,最終實現“兩輪驅動”。當前,園區“兩縱四橫”道路骨架現已全面啟動通車,水、電、氣、路、暖、污水處理等“七通一平”全面到位,實現高標準配套。
提升紡織產業 推進高質量發展
借助園區新的發展契機,最早入住園區的咸陽紡織集團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實現由一般紡織品向高支高密、純棉精梳面料、多種新型纖維、高檔服裝的產業技術升級。將上世紀50年代落后的老設備,更新成為國際國內一流頂尖水平的先進機器,設備新度系數高達0.98。紡紗設備100%實現粗細聯,57%實現粗細絡聯,織造設備全部實現無梭化。擁有高支高密類、差異化纖類、產業用紡織品類等4條獨立紡織生產線和全工藝長車等6條印染生產線,生產管理系統在行業內率先實現信息集成化。現今,園區的紡織產業從紡紗、織布、印染、成衣到科研、設計,產業鏈現已初見雛形,紡織產業發展已具備各種要素保障,為高質量發展蓄勢儲能。據劉毅介紹,園區未來幾年計劃通過搬遷印染生產線,將園區紡織企業努力形成“紡織+印染+服裝”的全產業鏈模式。
近年來,園區又通過一系列動作將紡織服裝產業提升到了一個新階段。
2015年3月,新興紡織工業園內成立了西咸紡織服裝創新園。創新園依托新興紡織工業園所形成的“紡織—染整—服裝家紡—商貿物流”等完整產業鏈,整合資源要素,重點發展產業用紡織品、功能性服裝及時尚創意產業,已初步形成西北紡織服裝創新集散地。
2017年,園區與國家面料館簽署合作協議,在園區建立國家紡織面料館(陜西分館),將國內外最新面料集中到園區,引領紡織服裝流行趨勢,提高園區紡織服裝產業知名度。同時,通過在園區開展國際面料相關論壇和新產品發布等活動,推動產學研有機結合,形成地區服裝品牌企業與面料館優質面料、研發單位的合作,有效提升園區紡織產業品質,促進園區紡織板塊發展。
以產業“高端化、智能化、智慧型”為發展目標,園區著力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2017年先后引入西安工程大學、陜西服裝行業協會等創意設計機構8個,各類設計師近59名,服務企業540多家。
在服務平臺建設方面,園區陸續建成中國科協創新驅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咸陽)、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咸陽)、陜西省纖維紡織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咸陽)和紡織面料檢測中心、咸陽市眾創空間孵化基地、中小企業孵化中心、智能制造基地。
同時,園區通過產學研戰略聯盟合作,助推產業發展,與西安工程大學簽訂了戰略聯盟合作框架,設立紡織服裝經濟管理研究院。2017年,咸陽市政府與西安工程大學簽訂了《關于推進咸陽紡織服裝產業創新發展的戰略合作協議書》,共建“咸陽時尚創意產業園”、“咸陽紡織服裝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咸陽紡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展“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
新興紡織工業園通過提升平臺服務水平,推動產業升級和協調發展,獲得了高速發展,產業層次得到提升,品牌意識得以強化,塑造了西部紡織服裝產業創新平臺、品牌孵化基地的良好形象。
增強自主創新 抓住機遇拓新路
“目前,我們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劉毅強調,園區將抓住國家“一帶一路”、“關中-天水經濟區”、“大西安建設”等創新型區域和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的重大機遇,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園區重點制定自主品牌發展戰略,形成一批市場占有率高、輻射范圍廣、消費者認可的知名品牌。加大園區各類交易中心、物流倉儲基地等建設力度,發展壯大產、銷結合的專業市場,形成市場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定期組織紡織服裝博覽會,經常性地在園區舉辦或在省外參加服裝、家紡自主品牌博覽會、展銷會,擴大自主品牌影響力。
園區精心引進一批紡織服裝、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等領域的“專精特新”項目。劉毅先后帶隊赴上海、深圳、北京、廣州等地招商100余次,對園區引進雷丁秦星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西部國際絲路輕紡城配套、年產60億瓦時動力及儲能鋰電池PACK(派克)等項目的順利推進起到了關鍵作用。
圍繞“延伸紡織,做優紡織”,園區通過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科技資源,加快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增強園區在全國紡織產業領域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圍繞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部署,依托陜西自貿區及園區承東啟西區位優勢,園區引進國內外紡織服裝面料供應商、服裝成衣及家紡用品貿易商等,打造集交易市場、國際服飾城、研發創意、綜合商貿及倉儲物流為一體的“西部絲路國際輕紡城”。按照“線上+線下+實體”三位一體的發展思路,以“互聯網+工業”的模式,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平臺,杜克普服裝公司與青島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青島紅領)合作,初步實現服裝智能制造私人個性化定制。目前,正逐步在園區打造西北地區首家集個性化高級服裝訂制與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示范企業,以提升紡織產品品質,在園區形成立體化市場運作模式。同時,園區打造西部紡織服裝電商交易中心,建設“咸陽網上輕紡城”,為園區紡織產業鏈生態系統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是“一帶一路”建設倡議提出五周年,園區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哈薩克斯坦搭建起一個協調促進、服務保障的平臺——中哈產業園咸陽紡織工業園區。
劉毅表示,中哈產業園咸陽紡織工業園區將逐步形成一個綜合性中亞示范園區,成為咸陽企業“走出去”的橋頭堡,為未來咸陽實現“一帶一路”境外投資、促進產業境外發展,以及為咸陽引入境外企業打造一個對接、協調、促進平臺。
中亞紡紗基地是中哈產業園咸陽紡織工業區的第一個入園項目,由咸陽紡織集團負責實施。該項目計劃在哈薩克建設10萬紗錠的現代化智能紡紗生產線,年產緊密紡紗線15000噸。一期計劃建設2.5萬紗錠,采用全自動智能化的清鋼聯、粗細絡聯、自動包裝系統等國內一流設備,年產純棉30支緊密紡紗線3900噸,預計2019年建成運營。該項目的實施,可實現國內先進生產設備和先進生產、管理技術輸出,充分利用國際產能合作解決企業棉紗需求缺口。
傳承夢桃精神 扛起紡織新旗幟
除了用實際行動干事業,劉毅不忘精神文化建設,為弘揚“夢桃精神”,厚植工匠文化,精心籌建了夢桃公園及紀念館。在趙夢桃紀念館及夢桃公園建設期間,劉毅每天親赴建設現場查看建設進度,多次上門與歷屆趙夢桃小組組長、組員及趙夢桃親屬溝通,為趙夢桃紀念館搜集了大量翔實、豐富的實物資料。
全國勞模趙夢桃是咸陽紡織人的先進代表,被譽為“全國紡織戰線紅旗”。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人人當先進,個個爭勞模”蔚然成風,所在的紡織小組也被稱為“夢桃小組”。半個多世紀以來,趙夢桃小組堅持以高標準、嚴要求、行動快、工作實、搶困難、送方便的夢桃精神建組育人,始終保持著“全國先進班組”的稱號。“夢桃精神”是趙夢桃留給后世紡織人的偉大精神遺產。
2017年7月17日,全國首個以紡織工人名字命名的公園:夢桃主題公園及紀念館,正式開園、開館。其中,趙夢桃紀念館總建筑面積約350平方米,通過萬余文字、220余張圖片、180多件珍貴實物、多部歷史影像資料,詳實記錄了趙夢桃及“趙夢桃小組”的先進事跡,反映了咸陽紡織工業發展歷程和紡織工業園區建設的輝煌成就。
劉毅表示,建立夢桃公園及紀念館就是要激勵每一個紡織人傳承發揚夢桃式的工匠精神,帶動更多人投入到園區的建設步伐中來。”
趙夢桃紀念館開館僅兩個月就接待社會各界人士參觀學習10000多人次。 在這個充滿人文氣息的現代化園區里,夢桃精神始終是園區工作者堅持的崇高信念。園區職工秉持夢桃精神,踏實務實,團結奮進。為園區發展盡心盡力。夢桃精神已成為園區職工激情拼搏、建功立業的強大精神動力。
砥礪前行,奮力拼搏。這僅僅是個起點,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的發展對于咸陽紡織產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工業園將項目作為提升經濟總量、增強綜合實力、聚集發展后勁的根本。著眼為來,工業園將走專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創意產業平臺,引領咸陽紡織產業向高端智能化智慧化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