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紡織博士”孫世元將廢牛皮變紗織成衣
廢牛皮能變成紗線做衣服嗎?為了企業的一個訴求,孫世元和一張廢牛皮“較”了六年勁。
孫世元是嘉興市食品藥品與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院科研服務部主任,平日里,他不僅要埋頭實驗室研發新材料,還要幫助企業解難題、打通發展“任督二脈”。
曾經,孫世元認為“紡織不過是紡紗織布、踩踩縫紉機,沒什么大用”,直到上了大學,他才改變了這樣的想法。現在,只要和孫世元聊天,他一定會力薦這個冷門專業,還會跟你分享紡織是如何無處不在的。
孫世元在實驗室里指導學生做紡織相關實驗。受訪者供圖
“紡織世界的樂趣,你想象不到”
一身白色實驗服,干凈利落的板寸頭,戴一副無框眼鏡。孫世元祖籍山東,他身上有著北方人的直爽與熱情。“辦公室有點亂,隨意坐。”見記者進門,孫世元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環顧四周,孫世元說的倒也不是客套話,辦公桌、柜子、地上,只要能放東西的地方,都堆滿了紡織紗線、纖維材料、絮片等。
1976年,孫世元出生于山東省沂蒙山區,和多數農村孩子一樣,他通過高考跳出了農門,被青島大學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專業錄取。起初,孫世元并不喜歡這個專業,覺得紡織行業沒什么前景。但因為不想補習,只能“勉強”讀下去。
一節節專業課,慢慢消除了孫世元對紡織的“誤解”。“紡織世界的樂趣,你想象不到。”如今的孫世元說起紡織,興奮地仿佛在炫耀一座寶藏——“你知道嗎,嫦娥六號在月背展示的國旗是用巖石繡出來的”“人造血管是用合成纖維編制而成”“航空航天用的降落傘,也是用了特殊的纖維材料”……
大學畢業后,孫世元又攻讀了紡織專業的碩士、博士。2013年,他作為高端人才引進入職嘉興市食藥質檢院,成為該院首位博士。“嘉興是‘絲綢之府’,紡織服裝產業特色鮮明。”孫世元說。
嘉興市食藥質檢院很“寵”這位博士,投資100萬元專門為孫世元打造了一間100平方米的實驗室,用于延續其博士期間的相關科研。“主要研究紡織材料表面改性處理,幫助紡織企業節能降耗。”這一舉動,更加堅定了孫世元扎根嘉興的決心。
不過,也有很多人覺得“可惜”。孫世元博士就讀于東華大學,是中國頂尖的紡織大學,畢業后完全可以選擇留校,或在大城市找一家研究所做科研。“我想離企業和市場更近一些,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為企業創造更多經濟價值,并盡可能用標準為行業滌蕩亂象。”孫世元坦言。近3年他幫扶企業上百家,規范了國內發熱內衣的概念、技術要求及測試方法,牽頭實施牛皮纖維開發及其標準化等創新性技術項目。
和廢牛皮“較勁”六年
孫世元在辦公室查看紡織紗線粗細情況。本報記者 王雨紅 攝
牛皮纖維,是孫世元科研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你穿的衣服、襪子可能都是拿牛皮做的。”孫世元賣了個關子,隨后從柜子里拿出一張發硬的牛皮,和一雙柔軟的襪子。在孫世元的解說下,眼前這兩樣看似毫不相干的物品,漸漸有了關聯性。
“牛皮經過機器粉碎后,加入生物助劑進行軟化,再經過干燥、開松、雜質清除、紡紗等工序,最終編織成一雙襪子。”孫世元說得輕巧,但從牛皮變成襪子,他研究了近6年時間。
這事,還得從一次企業走訪說起。2017年,孫世元到嘉興一家企業開展“問診”服務時,得知對方正探索從皮革廢料中提取纖維。但他們的纖維質量不高,無法滿足服裝紡織品原料的要求。當時企業已投入1000多萬元搞研發,卻不能帶來經濟效益,愁壞了企業負責人。臨走前,孫世元帶走了幾張牛皮,打算回實驗室先做可行性分析。
在分析報告出來的那一刻,孫世元好像發現了“新大陸”。“牛皮纖維不僅抑菌率達99%以上,還防霉阻燃,具有較好的吸汗透氣性。”孫世元說,牛皮纖維中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和人體皮膚主要成分相同,因此加工出來的面料更親膚。
盡管牛皮纖維提取等工藝難度較大,當時國際上也未有人涉足,但孫世元認定它是“潛力股”,很快與企業達成了合作。
此后,孫世元帶領團隊成員幾乎天天泡在實驗室,和一張廢牛皮“較上了勁”。光拉長牛皮纖維的長度,他們就反復進行了上百次實驗。現在,牛皮纖維長度已從不到20毫米提升到了30毫米,由其制成的紗線也從8公支提升到60公支,公支數越大,紗線越細。
纖維分離、提升長度、提高提取率……一項項技術難關被攻克,孫世元和團隊成員研發的牛皮纖維,終于滿足了在紡織服裝領域,尤其是高檔時裝、內衣面料等方面的應用要求。
牛皮纖維提取制備成功了,關鍵還得讓其打開市場。走出實驗室的孫世元,又開始三天兩頭往企業跑,幫助改進設備、測試產品性能。
“牛皮膠原纖維襪推出當年,就為企業帶來1000萬元的收益。”孫世元滿臉自豪,他們還與嘉興其他企業合作,陸續推出了牛皮膠原呢大衣、針織內衣等產品,其中5款產品獲省級工業新產品認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牛皮纖維研發項目也獲得3項發明專利。
不僅解難題,更制定標準
孫世元從廢牛皮中提取纖維的故事,在業內漸漸傳開。現在,孫世元每天都會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紡織企業的電話,不是尋求合作,就是咨詢技術難題。
不過,相比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孫世元更希望用技術標準去推動行業提質增效。
以發熱內衣為例,孫世元帶領團隊指導相關企業,制定了《吸光發熱多功能針織內衣》企業標準。這是國內首次針對該款產品設立的標準,也為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制定《吸光發熱針織內衣》這一團體標準“打了樣”。
此外,孫世元還針對粗疏牦牛絨相關產品,確定了相關定義、技術要求、關鍵考核指標、測試方法等。“牦牛絨是一種珍稀紡織原料,我國主產區在西北。”孫世元說,粗梳牦牛絨占牦牛絨總產量的60%左右,但因纖維質量、開發不充分等原因,大部分僅作為低檔原料進行低附加值產品加工。
為此,孫世元聯合企業一起,正研制《粗梳牦牛絨機織紗》《粗梳牦牛絨織品》兩個行業標準。“一旦發布實施,就能加快新產品開發,提升牦牛絨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帶動西部牧民增收致富。”孫世元的“纖維情懷”里,念著許多人。
如今,孫世元又將眼光瞄向了家紡領域。“近幾年可水洗被十分流行,但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大部分仍‘一洗就成團’。”孫世元從產品原料著手,優化玉米纖維、棉纖維等配比,并通過物理方法改變棉絮片結構,讓被子真正實現多次水洗不變形。
“我們還綜合考量了洗滌設備、溫度、洗滌劑等關鍵因素,制定了棉絮片耐洗滌性能測試方法,為相關企業提供檢測依據。”在孫世元看來,制定一份產品標準的喜悅,遠大過拿下一項發明專利。
通過一絲一縷,把實驗室和企業“編織”得更加緊密,是孫世元從事紡織事業十余年來的樸實夢想。
人物名片:孫世元 嘉興市食品藥品與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院科研服務部主任、浙江省市場監管系統學科帶頭人、浙江省市場監管紡織新材料及其檢測技術創新團隊帶頭人、浙江省市場監管系統科技尖兵,從事紡織品等離子體生態加工技術、紡織品檢測技術及紡織新材料等研發,主持和參與國家、省部級等各級科研項目24項,主導、參與制定紡織行業標準2項、團體標準28項,申請授權發明專利10項。
(來源:浙江日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