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5日通過評審,決定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3個遺產項目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2月5日,在巴拉圭亞松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評審現場,大屏幕播放“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宣傳視頻。
自2009年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上述3個遺產項目保護成效顯著,存續力持續提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通過成立合作社和企業,帶動當地黎族群眾特別是婦女就業增收;“羌年”在羌族傳統文化保護、帶動當地文化生態旅游和鄉村特色旅游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保護傳承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文化和自然生態協同保護的良好態勢。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名錄機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實施轉名錄程序。上述遺產項目成功轉入代表作名錄,既體現了中國開展非遺系統性保護的優秀實踐和成果,也為各國開展非遺保護提供有益參考。
截至目前,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44個項目中,有39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個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個入選優秀保護實踐名冊。
以下是聯合國教科文官網對“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介紹:
中國: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中國海南省黎族婦女采用黎族傳統紡織技術,將棉和麻等纖維制作紡織品。這些技術包括紡紗、染色、織布、刺繡。織成品上的圖案記錄了黎族文化中的歷史和傳說,以及崇拜、禁忌、信仰、傳統和民俗等方面的內容。它們是黎族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幫助族群強化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
中國:羌年
羌年在農歷十月的第一天到來。這是生活在中國四川省的羌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他們以慶祝活動表達對自然的感激和敬畏,重申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促進社會和家庭和諧。在 2008 年震災后,該節日作為羌族人民與其他族群對話和交流的平臺,在重建信仰和社區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同時提高了人們對糧食安全和環境保護的認識。
中國: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木拱橋分布在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和浙江省。建造木拱橋是木工的生計來源,橋梁及傳統營造技藝是當地鄉村文化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木拱橋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文化空間,增強了社區和諧和文化認同。當地社區和男女木工共同參與木拱橋的建造、維護、使用,同時亦參與相關民間習俗。
(來源:中國紡聯非遺辦)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