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經過長期改造的中山中路宣布開街,改稱為南宋御街·中山路。鼓樓至西湖大道一段,是南宋御街的主要游覽區域,盡顯南宋風情。當時報紙上的宣傳語為——
在這里,
老年人可以追憶歷史,
青年人可以體驗時尚,
外國人可以感受中國,
中國人可以品味世界。
當時開街的一幅廣告畫
緊靠西湖,又多了一個好玩的去處!
真好!
南宋御街與河坊街相交,原來是南宋臨安城的中軸線,后來由建筑師王澍設計改建,修繕了原本的老房子,加入了流水景觀,使它成了今天熱鬧而古樸的商業街。
先用阿春當時(2009年10月)拍攝的一些照片,與朋友們回顧一下開街時的熱鬧景象吧——
南宋御街上不乏許多點睛之作,此即為其一。該雕塑是由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創作,運用了國內罕見的彩色戶外雕塑手法。作品根據2007年杭州汪昔奇家四代32人全家福合影所創作的雕像,這個和睦的家庭不但代表和見證了南宋御街的變遷,也見證了杭州的變遷。
這條街上有許多民國時期的建筑保留完好,值得觀賞。
引水入街是南宋御街的一大特色,南起太廟廣場,北至西湖大道。御街上,香糕磚、青石板、青灰色,再現南宋御街獨具特色的古樸韻味;引水入街,水渠有寬有窄,有深有淺,水流潺潺,引荷入渠,使水景和荷花成為南宋御街歷史街區的一大“亮點”,再現了昔日杭州“路河相融”的歷史風貌。
御街陳列館門前的大玻璃下是考古發掘時在地下發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道路遺跡,這些遺跡自下往上分別疊鋪著南宋的、元代的、明清及民國的道路、它們見證了百年古道發展史。
地下的展示部分
孔鳳春香粉店
孔鳳春創建于1862年,為蕭山人氏孔傳之、孔傳淇、孔傳福三兄弟創辦,清朝咸豐年間,兄弟仨來杭經營美容產品,靠孔鳳春鵝蛋粉和孔鳳春生發油兩張王牌在杭州立住了腳跟。從此經久不衰,成為中華百年老字。這是杭州市民對老名牌的擁戴態度。
葉種德堂
創始人葉譜山曾在清廷刑部任職,精通醫術。據說,當時葉種德堂內場設有鹿舍,養鹿近百只,配制“全鹿丸”。此為杭州著名的國藥號,創設于嘉慶十三年(1808)。這處歷史老屋已經走過了80多年的風雨歲月。葉種德堂與胡慶余堂、方回春堂、張同泰、泰山堂、萬承堂這五家藥店并稱杭城藥業“六大家”。
電瓶觀光游覽車啟動
這里,其實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水漾橋、羊壩頭、貓兒橋、琵琶街、保佑坊、廣福路等等與等等,都印滿了我兒時甚至青年時期的活動痕跡與難忘的記憶。因此,這里理所當然地成為我經常去的一個地方。
在此悠悠散步,在此東張西望,在此流連忘返……
其實,
我在努力撿拾自己的記憶,
在感慨時光流逝的飛快,
在懷念兒時的同伴的身影……
一座高7米,長13米的“南宋名人園”群體雕像出現在杭州南宋御街。
(這個地方原來叫水漾橋;圖片背景的那家銀行是我小時候喜歡玩耍的地方哦)
這座由 中國 美院創作的“南宋名人園”群體雕像,聚集了宗澤、李綱、岳飛、岳云、張憲、韓世忠、梁紅玉、文天祥、范成大、周必大、陸九齡、朱熹、陸游、辛棄疾、李清照、楊萬里、南宋四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等20位南宋時期的民族英雄、文人、畫家,主旋律是抗金英雄。
我小時候的家 龍吟庵傍的琵琶街
依然變成了西湖大道的立交橋
絲毫沒有了舊時的影子
鳳凰寺
中國著名四大清真古寺之一,始建于唐,南宋嘉泰三年(1203)毀于戰亂,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元世祖忽必烈敕賜重建,歷經元、明、清各代多次修繕擴建,規模漸成宏偉。民國17年(1928)中山路辟建拆除了鳳凰寺照壁、望月樓、長廊等一半以上建筑古跡。
新中國成立后多次修繕,1961年將其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鳳凰寺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杭州市重建望月樓,使鳳凰寺功能日趨完善。
保佑坊弄,我就讀的元福巷小學就在里面。不過,現在是個停車場了。嗚呼……
甘澤坊巷口
這里許多建筑都保留了清末民國初期的風格。應接不暇的古建筑,仿佛令人置身于活著的歷史建筑博物館之中,為人們構建了一種新的與歷史及文化對話的方式。
赫赫有名的萬隆火腿莊
始建于清同治3年(1864),以經營金華火腿為主,兼營一些南北貨,腌臘制品,由于經營商品正道,因此在杭城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腌臘上品推萬隆”。魯迅先生任教于浙江師范學堂時,曾多次光顧萬隆,定居上海后,還經常托人到萬隆買火腿。2000年,該建筑作為四拐角近代建筑之一被杭州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路與河坊街的十字路口
我記得這里原來還有
“宓大昌煙號”與“張永升百貨”、“孔鳳春”等著名的老字號店鋪
羊湯飯店
據史料考證,杭州的羊湯飯店始于南宋,盛于元朝。元時大批阿拉伯商人來到杭州,當時的崇新門(清泰門前稱)內薦橋以西及三元坊、羊壩頭,成為他們的聚集區,出現了供應牛羊肉菜肴、小吃和食品的店家。
我這天就在羊湯飯店點了羊肝湯和羊肉燒麥,美美地吃了一頓,懷念兒時的鮮美味道。
葳蕓旗袍-雅舍
葳蕓旗袍是杭州著名女裝之一,中國十佳設計師品牌。
葳蕓旗袍是孿生姐妹葉建英、葉麗英繼承奶奶的手藝后創建的,是一個有著8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傳承,30多年經驗沉淀與創新,將中國文化與時尚元素緊密結合的旗袍品牌。它的旗艦店就坐落在中山中路56號,一直很受歡迎。
今年端午節,葳蕓旗袍模特隊參加南宋御街的巡游活動
吳越人家;一新坊。也是早期杭州女裝中的佼佼者,這里不僅是老街內的特色現代店鋪,是文化創意體驗平臺,這里有文創非遺工作室,過江布染織、陶藝等手工制作,通過這種親自實踐的方式,讓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也漸漸融入了人們的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珍貴的老照片
王老虎搶親
這是一條被稱之為“老印象”的巷子。不僅有珍貴的老照片,故事壁畫、御街的磚造影壁還有3D的照相打卡地等,里面別有一番天地。
網紅 貓咖酒吧
和其坊
杭州九墻
由中國美院設計和建造的“杭州九墻”可以說是南宋御街改造和更新的點睛之作。
九面精心打造的藝術墻,仿若當年生活的橫斷面標本,靜默無聲地講述著普通老杭州的故事。鑲嵌在墻壁上的自行車、樓梯、鏡子、煤爐灶等物什都是出自拆遷之前附近的人家里,展示了上世紀老杭州的真實生活。
我居然在這里的墻門上還看到了熟悉的“缸兒巷”的門牌,遂勾起了自己不少兒時的回憶……
鼓樓堂
始建于1885年,原建筑面積1513平方米,1979年復堂,是文革后杭州市第一所恢復禮拜的教堂。因城市建設需要,2002年原鼓樓堂移位重建,2004年9月28日新堂竣工。總建筑面積3478平方米,可容納1500人左右,新教堂為保留原教堂風貌,在一樓仿建了一個小禮拜堂,古新交融成為一體。一、二、三層樓分別為教室、會議室和多功能排練室。四至七樓是鐘樓,鐘樓頂上高高的矗立著金色十字架。
鼓樓是南宋御街南端上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五代吳越國,初名“朝天門”,樓上置鐘鼓以報漏時,俗稱鼓樓。該樓毀于南宋初年,至南宋定都臨安(杭州)時,只殘留兩門闕。該樓也是南宋朝廷與市井的分界線,故有“前朝后市”之說,即由此向南,為南宋皇宮和三省六部等中央中樞機構,向北則為市井百姓經營居住游購之所。
民間藝人
該樓元大德三年重建,后經元明清時期,屢毀屢建,先后更名為拱北樓、來遠樓,鎮海樓等。解放后,六、七十年代城市改造拆除,2002重建今天的鼓樓。重建的鼓樓一樓有“南宋記憶”展廳,二樓恢復曲藝表演,看景、聽戲、品茶……老杭州的市井風情撲面而來……
鼓樓對面后來新建的望仙閣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圖畫,
十萬家煙火盡歸此處樓臺”
這是當年南宋御街的真實寫照。
這是一條老杭州人再熟悉不過的街道。人們在這里:說杭州話、住老房子、走老街巷、逛老店鋪、淘老東西、看老鄰居……。千百年來,杭州人在這里出生成長、生活居住、購物消費、工作創業,對中山路自然有著獨特感情和永恒記憶。
這幅在陳列館的巨幅畫充分展示了
御街當時的繁華
這里的每一步都這般的藝術!
有空,多來走走看看吧。
因為,
在南宋御街,時光是可以被穿越的。一邊是古典,一邊是現代。一邊是懷舊,一邊是時尚。
因為,
在南宋御街,保存著大量“活化的歷史基因”,
來這里,可以擁抱杭州的“根”和“魂”呀。
下期預告
阿春游西湖系列34
滿隴桂雨
厲害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