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達榮膺首批“山東省工業設計中心”
2010年上半年,亨達集團董事長王吉萬收到了一份大禮:與海爾、海信一起,并肩成為青島市榮膺首批“山東省工業設計中心”的3家企業,這是亨達集團繼皮鞋行業唯一一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后又一重要研發平臺,也將成為皮革行業加速轉型升級的又一重要引擎。
我國是世界制鞋第一大國,超過16萬家制鞋企業,多數企業“無品牌、無核心技術、無創新能力”,只能走OEM的道路。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很多缺乏工業設計能力和自主品牌的鞋企紛紛倒閉。隨著人口紅利、自然資源優勢逐步消失,作為傳統產業,皮革行業加快增長方式轉變,依靠工業設計、技術創新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成為迫切之需。
作為資源需求型皮革行業的一員,亨達集團以綠色設計為核心,推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減少碳排放、降低污染,亨達集團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自主創新,以完成對產品“亨達理念”、“亨達文化”的賦予和滲透。“皮革無縫粘接技術”、“防水透氣制鞋技術”等行業內領先的設計、研發均在此背景下產生。
一石激起千層浪,亨達變“綠”事件,不僅引發廣泛關注,也引起了業界對自身產業的另一種思考,在技術、品牌等競爭之后,“暗流”涌動。一方面,企業與產品是否“綠色”正在成為消費者、民間組織廣泛探尋的話題;更深一層,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游戲規則甚至可能因之發生變化:以綠色為標志的可持續性發展理念有漸成主流標準之勢。
亨達為什么?
變“綠”,讓一直被貼有傳統制造業標簽的亨達開始被人們重新審視。實際上,近幾年來,亨達一直在走一條屬于自己的“低碳之路”。
回顧一下走過的路途,可概括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綠色創意設計。就是將工業設計融入到企業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各個環節,為消費者提供綠色環保的產品和服務,促進人類社會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這里面,起支撐作用的是亨達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個性化定制能力。
第二個部分是綠色制造。通過使用綠色環保材料、綠色生產流程,并運用信息化技術,通過研發信息化、銷售信息化、制造信息化,實現高效、節約、清潔化生產,打造企業綠色產業鏈。第三部分,則是亨達近兩年著力打造的“快尚模式”,即創新營銷模式,通過產業鏈的縮減,節約資本。還有一部分是亨達通過民主化、人性化管理,實現員工與企業的和諧化發展。
這幾大部分一環扣一環,貫穿了整個亨達的產業鏈條。
對于亨達堅持走下來的“低碳之路”,王吉萬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我們做得還是不錯的,目前,國內整個行業還沒有一家如此系統地進行綠色低碳運行的公司。不但政府方面給予了極大的重視,更為重要的是,消費者認可了我們的產品,認可了我們的低碳運作模式,這是讓我們感到非常欣喜的。”
亨達現在著力在做的是“工業設計”這一環節。它希望結合日本、韓國等經濟發達國家通過“以設計立國”的成功經驗,闡述當前中國在低碳經濟下,發展創意產業,以一個民營企業自身的努力,為整個“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做一份貢獻。就在今年的5月下旬,亨達獲得山東省首批工業設計中心,成為青島市與海爾、海信并肩的省級工業設計中心。
“這讓我們很欣慰,說明我們這么多年走的道路是正確的,每年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研發領域已經為我們結下了累累碩果。”王吉萬說。
前面說到的“皮革無縫粘接技術”是亨達“變綠”的一個精彩體現。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報告中指出,每年全球10.5億只的牛群,是溫室效應的最大元兇。如果廣泛推廣應用,皮革無縫粘接技術每年節約7350萬頭牛相當于減少了9.4億輛汽車的尾氣排放、4.5%全球的氨排放量、2.3%的甲烷以及4.5%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關閉了105家中型制革廠,并且建立了一片367萬公頃沒有草原的牧場。顯然,這個數字是巨大的,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皮革無縫粘接技術”的超前和給人類帶來的巨大效用。
“對于低碳戰略,公司其實很早就開始在做這個事情,從開始的懵懵懂懂,到現在努力去做這件事情。中間的過程是十分復雜的,”王吉萬說,“從你產品的概念設計到產品規劃,再到設計開發、生產制造,以及售后服務,再到最后的回收,整個的產品生命周期都是需要非常好的去策劃和實施,所以說整個的價值鏈完成這件事情要花費不少的時間和心血。”
“綠色也帶來商機。”在王吉萬看來,現在產品越來越同質化,企業在品牌宣傳、定位時,可以講的越來越少,性能、技術、價格等招數都已用過,價格是最后的手段,綠色指標可以使企業吸引一些細分市場。“綠色環保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里面既有負面的挑戰,又有正面的激勵,關鍵看你怎么處理好。”{page_break}
綠色挑戰
今年6月的時裝周上,就在很多公司還在宣傳自己產品,出售自己產品的時候,亨達卻一反常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己品牌塑造和理念升華上去了。在這次展會,在行業內,在青島的眾多企業面前,全力倡導“低碳經濟”的概念。讓人們眼前一亮。當然,亨達此次低碳的高調亮相,不僅僅在于一個宣傳的由頭。更重要的是,它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低碳在未來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企業這么多年來自覺不自覺中已經在按照這條路向前走著。
事實上,在亨達變綠的背后,是一個正在變“綠”的競技場。近年來,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轉變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以低能耗、低排放為標志的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共同選擇。
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能源環境方面的問題尤其突出。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的理念,為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們更加關注低碳經濟的崛起。
其實,在這場“綠色”浪潮中,真正掌握話語權的是消費者,借助互聯網,消費者的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
“我們沒有那么大能力去改變整個產業的結構和消費者的習慣,但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產品,可以向老百姓灌輸低碳生活的理念。”在王吉萬看來,要想讓整個社會變“綠”,很大的責任是公司,他們有能力改變產品。同時,消費者也可以做些選擇進行推動,而政府可以制定更嚴格的政策和標準。
對亨達而言,綠色變革剛剛開始,要想成為真正的“綠色”企業,仍有不少難題和挑戰。
在王吉萬看來,第一個挑戰是,如何讓整個產業鏈擁有綠色創新意識,在研發上做的更好,擁有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綠色創新的絕大部分工作都是全產業鏈的行為,要求企業必須把它當成一個使命或者戰略,真正的去推進和落實。”
第二個挑戰是如何在商業和綠色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王吉萬說,亨達的目標是要成為行業內“綠色”領先的公司,但是領先并不是說以極大的代價和成本去做,“亨達畢竟是一個企業,必須還要考慮到在經濟和商業上是可行的,不能說企業以環保作為唯一的目標和宗旨。”王吉萬認為,企業在做綠色創新上如何提高效率、如何低成本地承擔起這樣的責任很關鍵。
第三,需要政府相關制度和政策的配合。王吉萬說,“比如說有更嚴格的環保方面的法律,這樣廠商才能更容易實施一件事情。你沒有更嚴格的法律,到位的執法,有些事情企業做起來是非常難的。它甚至需要客戶去配合,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空間去改善。”
“綠色”正在使國內像亨達一樣的企業的游戲規則發生變化。一方面,以綠色為標志的可持續性發展理念正在成為新的標準。另一方面,綠色購買也在改變著傳統業態。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亨達的個性化定制和快尚商品。
在王吉萬看來,亨達變“綠”的背后,首先是經營范圍的改變,引發了游戲規則的改變。綠色環保肯定是一個趨勢,中國大部分企業或多或少都在進行國際化,綠色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但是大部分中國企業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中國企業在知識產權、價格、質量上都吃過虧,現在要補上環保這一課。這是一個隱患,風險巨高無比。”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