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貓爸”誰牛?
最近,關于對“虎媽”“貓爸”教育方式的辯論日趨熱烈。“虎媽”“貓爸”孰優孰劣?
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不少代表委員針對這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也紛紛表達看法。
不論哪種方式,代表委員們都認可的教育方法是要注重能力培養,最終讓孩子實現自我。
“虎媽”式的嚴苛
應試教育惹的禍?
中國孩子在學習上的辛苦已是不爭的事實。全國人大代表王洪軍這樣描述孩子們繁重的學習生活:周六和周日早晨8點半前在馬路上走的孩子,80%以上是去上各類輔導班的;工作日晚上8點半以后還在路上走的孩子,80%以上是下了輔導班回家的。
全國人大代表王玉芝也有同感:很多家長出于讓孩子將來幸福的目的,選擇了從小讓孩子吃苦。從上幼兒園開始,就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班,唯恐落到別人后面。“孩子幸福指數低,關鍵是父母強迫孩子上這些培訓班,逼得孩子沒有玩的時間,而父母還自以為對孩子很關心。”
一項統計顯示,中國現有16歲以下兒童3.8億人,全國中小學生中參加過相關學業輔導的比例已經超過了63%,而中國家庭開支中三分之一用于教育。
不少代表委員指出應試教育是導致孩子幸福指數低的“罪魁禍首”。
國內一家知名網站就“孩子幸福指數”發起一項網絡調查。在參與調查的31584位網友中,44.3%的網友認為“學習任務太重,考試壓力太大”是中國孩子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有23.8%的網友選擇“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位居第二。“‘中國式’的嚴肅課堂教育”列第三,有22.6%的網友投票。
一位名叫“來自內蒙古的中學教師”的網友在微博上發出這樣的感慨:“看著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受煎熬,心里也難受,沒辦法,現在的高考制度,不僅給學生帶來很大壓力,教師、家長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
“貓爸”式放養
培養創造力的良方?
教育專家指出,我國目前的教育方式,至今沒能破解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孩子缺乏更多教育方式上的選擇,不僅少了幸福感,也難以激發一個民族的活力和創造力,國家的發展和進步程度就會受到影響。
王玉芝代表說,目前我國小學、初中和高中在硬件上沒有什么區別,高中在圖書借閱和網絡條件上占優,但在軟件上卻越來越差,如課外活動逐漸減少、教師不注重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課業負擔越來越重等,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應試壓力也逐步增加,導致有利于創造力培養的環境逐步減少,所以越是年級高,學校的環境越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全國政協委員劉紅宇說:“我覺得孩子還是不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要全面發展。我在孩子學習之余就和孩子一起登山,這是一項對孩子各方面都有好處的運動。”她指出,“望子成龍”是很多中國家長的教育心態,這是種功利化的心態,與當下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和教育體制都有關系。
她認為,給孩子自主權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孩子的自信心、被信任感、被欣賞感增強,就有利于發現自己的長處,有利于創造性的激發。
尊重孩子
與孩子共同成長{page_break}
青少年問題專家孫云曉做過一個調查發現,中國家長問得最多的3個問題是:作業做完了嗎?怎么這么晚才回家?和誰出去了,男的女的?這些看似關心孩子的問題恰恰體現出對孩子精神層面關懷的缺失。
全國人大代表韓德云說:“我雖然不太贊同‘虎媽’式教育,但它反映出家庭和家長在整個教育中仍然應該扮演重要角色,我們的教育體制應該給家庭和家長教育留有空間,而不是簡單要求和指揮。”
“貓爸”常智韜就曾坦言:不管虎媽媽貓媽媽,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長,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中國的年輕人,絕大多數不但愛學習,也愛思考。韓德云代表指出,除了教育體制的作用外,關鍵在于家長做什么樣的表率,是否同樣愛學習,同樣愛思考。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為了讓孩子能成功,很多家長容易過分強調“手段”而忽視目的。中國母親的概念中,“重點學校”是個非常有分量的詞。優質教育資源是有限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分到一杯羹,于是,給孩子擇校就成了一門“技術活。”
所幸,人們開始理性反思目前的主流教育方式。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王定華的一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忽悠,不值得進行大肆的宣傳和推廣”就體現出這種理性反思。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也曾表示,家長應尊重子女選擇,共同減輕課業負擔,要給學生更多了解社會、思考和動手的時間。
美國“虎媽”
美國華裔教授蔡美兒在子女教育上充滿了耳光、辱罵和超負荷練習,卻教出了有兩個很拿得出手的女兒一個14歲把鋼琴彈到世界音樂圣殿,一個12歲當上了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還保持著門門功課皆A的全優紀錄。
PK
上海“貓爸”
任孩子自由發展的“貓爸”常智韜自認為教育也可以很溫柔,踩著輕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場圓舞曲,就像貓一樣。他女兒常帥因喜歡舞蹈經常因演出而缺課,“貓爸”卻溫柔“放任”12年。常帥依然能在上海七寶中學年年獲得獎學金,去年被哈佛大學錄取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