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價差大生產成本增加 棉紡業龍年難現輝煌
2012年以來,行業整體氛圍仍未根本改觀,主要與國內外需求低迷有關。歐債危機仍在持續,歐美日等國家的經濟都不同程度的不景氣導致需求不振。不少企業反映,目前很少接到大訂單,都是中小訂單。
國內外棉價倒掛成為最突出的問題,印度、越南等國家憑借棉紗價格大幅低于我國,搶占了不少市場份額。據業內人士測算,目前國內外棉花(21240,-55.00,-0.26%)價格相差3000-4000元/噸。今年以來,國內外棉花價格同步回落,但國內有收儲托市價支撐,跌幅遠小于外棉。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徐文英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棉紡織業還面臨著勞動力、電、資金成本等生產成本的持續增加,同時,環境保護壓力也將越來越大。
面對愈加復雜的國內形勢,徐文英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間發展的指導方針,所以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是紡織工業的必然方向,提高自動化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發展紡織工業在擴大內需中的作用,兼顧內外銷市場。此外,推動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在高棉價時代不可逆轉的情況下,要培育高附加產品。
據海關總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2月,我國進口棉紗12.35萬噸,環比增加72.36%,同比增加122.37%;出口棉紗2.85萬噸,環比增加18.90%,同比增加12.90%;凈進口量為9.51萬噸,環比增加99.16%,同比增加213.29%。
卓創資訊分析師張彥杰28日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進口增加源于價格優勢,加上收儲接近尾聲,單邊高棉價行情可能再次激活進口紗布市場,對國內紡紗廠打擊較大。
而國內以每噸1.98萬元的價格收儲,對棉價形成“托底”效應,導致國內外棉價形成倒掛,且價差不斷拉大。由于配額限制,不少企業無法采購國際低價棉花。巨大的用棉成本差異使我國棉制紡織品國際競爭力受到較大影響,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國家憑借棉紗價格低于我國的優勢,搶占了不少市場份額。“目前,進口棉紗比國內便宜1000-2000元/噸,尤其是32支及以下的進口棉紗更占優勢,雖然國內紡織市場需求并不理想,但是考慮到成本,紡企還是更多地選擇采購進口棉紗。”張彥杰說,3月底國家2011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即將結束,后期棉花進口配額和拋儲政策預期將對棉價產生較大壓力,預計后市期價將向2012年度收儲價靠攏。
“近一個月棉紗持續滯銷,訂單不足,價格也是穩中有降,國內紗企出現虧損現象,但是有些企業考慮到員工等因素,又不敢大幅停產,在紗上虧錢也希望能保住工人。”張彥杰說,從國家穩定棉價的角度講,現在國內棉價和國外棉價的價差還要維持一段時間。
“相比之下,進口棉紗成本(原料、人工、能源等)偏低,國內紡織企業原本利潤微薄,后期采購進口紗積極性可能提高。”張彥杰說,加之棉紗線進口無需配額,大量低價進口紗可順利入關,國內棉花的高價消費有望改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