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傳統制造業去哪兒
隨著珠三角勞動力、土地等成本的上漲,加上廣東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這個早一步富裕起來的省份在6年前提出了“騰籠換鳥”的政策。在今年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還為廣東出了一道考題:騰籠不是空籠,要先立后破,還要研究“新鳥”進籠“老鳥”去哪。
已經在珠三角的“老巢”里呆了一二十年的“老鳥”們要飛往哪里?近至內地、東南亞,遠至非洲,不少企業都已大膽做出嘗試。還有的企業選擇就地升級,這些“二次創業”的故事大多充滿著迷茫和曲折。
就地升級和轉型
在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看來,“老鳥”走或者留完全是由市場規律所決定的。在珠三角土地、人力資源等各種成本持續攀升的時候,企業要么考慮遷到內地,要么考慮就地轉型升級。
東莞臺商協會顧問袁明仁見證了許多企業的轉型升級。他認為,轉型升級大概分為三種:轉移、升級、轉型,難度依次遞增。對于小企業來說,沒資金缺技術,只能轉移,而對實力強的大企業來說,可以三條腿走路。
臺達電子屬于后者,在升級上,該企業在自動化、節能減排等方面發力,袁明仁前段時間參觀了該企業,以前30個人的生產線現在只需要5個人。人工減少了40%~50%,生產效率卻提高了20%~30%。
廣東有2.8萬家加工貿易型企業,超過1/3在東莞。政府并不想把企業都趕走,多地政府配套出臺扶持企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比如,東莞對條件合格的企業予以最高30萬元的轉型升級輔助資金,今年的東莞“一號文件”也提出包括扶持企業“機器換人”等多項政策。
東莞一家照明企業的負責人傅先生告訴記者,東莞市政府為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些員工培訓、企業輔導等服務,這些服務是有實質性幫助的。
“市場變化太快,生產成本又太高,我們想從做生產逐漸轉型做貿易。”傅先生說,自己已經打算以后下單給別的廠來生產,自己利用這么多年積攢的渠道來做貿易。
本報記者曾采訪多家珠三角制造類企業,它們都從以前簡單的代工廠開始謀劃自己的品牌。
低成本誘惑
除了就地轉型升級,一部分企業選擇了轉移。前兩年東莞的臺商成批組團赴東南亞考察,作為投資顧問,袁明仁帶過十幾撥考察團。他告訴記者,在近年多家關廠的臺商企業里,起碼有一成是轉到東南亞去了。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莊禮偉告訴記者,珠三角企業轉移去東南亞,一種是資源驅動,比如廣東農墾系統去馬來西亞買地種植橡膠(14480, -95.00, -0.65%);一種是因為那邊有廉價的勞動力,這以越南、柬埔寨、緬甸、老撾、孟加拉為主;還有一種是為了規避歐美的貿易壁壘。
出走也迷惘
在一部分人的印象中,東南亞國家是低勞動力成本的代名詞,而真實的東南亞顯然要復雜得多。
當地的政局和與中國的關系是企業主們需要時刻保持警惕的問題。這讓傅先生等在外投資的企業家們變得像個國際關系評論員。與中國一樣,這些東南亞國家也在不停變化。
與越南、柬埔寨等國家相比,泰國的優勢在于較高的勞動力素質、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成熟的市場。但相較不那么“難管”的泰國員工也開始讓企業主們頭疼起來。熟悉泰國環境的傅先生說,最近五年,招工也開始變得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員工變得很難協調,勞資糾紛逐漸多了起來。“由于泰國人信佛教,他們的性格要單純和溫和一些,但近年來,他們比以前計較,不那么容易知足了。”當然,泰國國內的通貨膨脹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壓力。
即使拋開本次暴力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談,越南對于珠三角企業吸引力在降低。勞動效率低下和產業配套不足是兩大阻礙。
據國際勞工組織(ILO)近日公布的數據,越南的勞動效率排在亞洲最后,是新加坡的1/15、日本的1/11、韓國的1/10,甚至比東盟中等收入國家都要低很多,如只有馬來西亞的1/5、泰國的2/5。并且,越南的勞動效率呈下降趨勢。
還有一部分企業則走得更遠,中國最大的女鞋生產商華堅集團在埃塞俄比亞設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華堅在當地的工廠是埃塞俄比亞最大的制鞋企業,該廠生產的女鞋占埃塞俄比亞鞋業出口份額的50%以上,帶動了當地皮革加工、運輸、物流、農場等多領域發展。
去年5月的數據是,華堅埃塞俄比亞工廠每天可以生產5000雙成品鞋,解決了2000名本地員工的就業。華堅總裁助理危雪剛告訴記者,華堅埃塞俄比亞工廠是中方獨資企業,產品是“埃塞俄比亞制造”,主要銷往歐美市場,享受零關稅。
莊禮偉說,非洲最近十年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內部市場在不斷發展當中,再加上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今后可能還會吸引更多的制造業企業過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