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里巴巴看港股私有化
周一,阿里巴巴股價上漲4%迎“雙11”,盤中最高觸及119.45美元,市值首次超過3000億美元。自登陸紐交所以來,阿里巴巴累計漲幅已超70%。對照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也曾引發投資者的瘋狂情緒;隨后在2012年被私有化退市。
2007年,正當香港恒生指數沖向歷史頂點之際,港股市場迎來了阿里巴巴,投資者情緒陷入瘋狂。在數天的公開發售期內,凍結資金高達4500億港元,超額認購逾257倍。在國際配售方面,阿里巴巴吸引了14000億港元的認購,逾千機構投資者參與,超額認購186倍。
阿里巴巴一開始交易,股價就飆升兩倍,成交量龐大,差點拖垮交易系統。當年,阿里巴巴以112倍2007年預測市盈率招股,但上市首日預測市盈率就急升至325倍。
可惜,好景不長。當年熱傳的“港股直通車”并沒有啟動,一年后更迎來了環球金融海嘯,港股暴跌超過五成。而阿里巴巴市值更損失逾200億美元,從2007年11月30日的高點暴跌91%,至2008年10月28日的低位。到了2012年,阿里巴巴集團更決定將上市五年的阿里巴巴私有化,并提出采用招股價13.5港元的價格,向持股股東購回股份,引發市場熱議。當時,不少中外媒體致電予筆者,第一個問題就是:“溫天納,你如何看阿里的私有化前因與后果?公平嗎?”
曾經有人說,阿里巴巴上市五年使用了股民為其帶來的幾十億美元無息貸款。不過,股東如果不同意回購,可以投反對票。如果私有化最終不能通過,股價會打回原形,對小股東會有風險。
在當時私有化之際,市場已有聲音指出,私有化是為了解決與雅虎的股權問題。同時,也為了方便日后將集團整體上市。此外,由于收購價問題,小股東權利也備受關注,市場爭議極大。復牌后的阿里巴巴比宣布私有化停牌前大漲42.7%,已接近私有化價格。
上市公司私有化在香港市場并非罕見。通常在市場較為不理想的時候,企業會考慮提出私有化。主因通常是股價低迷,甚至低于凈資產值,而成交量長期偏低,證券喪失融資功能,上市失去意義等等。如果市場暢旺、股價高企的時候,企業提出私有化,既難以得到小股東的同意,成本亦很高。
除了上述特征之外,提出私有化的企業一般還有現金水平高、單一大股東持有五成以上的絕對控股等特征。此外,有部分企業可能覺得前景非常秀麗,公眾無法理解,甚至是存在一個極端情況,就是不愿意與公眾分享未來紅利,因而進行私有化。當然,企業自身的發展與母公司集團的整合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也有一些上市公司通過低價將旗下資產轉移至大股東的私人企業,使上市實體表面上還在上市,但重要資產卻早已被轉移,進行曲線的私有化。當然,也有部分企業如阿里巴巴一樣,待私有化后,整體盤算,伺機卷土重來。此外,也存在部分上市公司因股票價格未能反映資產價值,大股東真心為小股東著想,寄望在日后原封不動進行重新上市。不過,這種案例并不多。反而如阿里巴巴般,大多會將原上市公司的資產分拆或進行重組。
從私有化程序來看,一般來說,私有化通常由控權股東提出,以純現金或證券帶有現金選擇權的方式,向其他小股東全數買入股份。如果私有化成功,上市公司會向聯交所申請撤銷上市地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