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稱金融創新本身不是毒
臨近年底,市場對P2P出現跑路潮的擔憂又開始升溫。從股票市場的場外配資,到一些地方交易所的興盛,再到對P2P由捧轉罵,這里邊很難找出一個理性邏輯。
現在幾乎所有的杠桿金融、高風險金融都打著創新的名號。但當大量金融機構受到質疑時,人們又簡單地認為“洪洞縣里無好人”,無視有少數金融機構從成立之初就致力于風險管控,一些機構艱難地進行著相對獨立而公平的評級。規范與創新是中國經濟的準則,這與有多少家P2P平臺跑路無關。
風險爆發前通常都有前兆,風險控制也有手段,但杠桿、灰色空間加低效的監管就會釀成致命傷。創新金融本身不是毒,但低信用加上高杠桿就一定是毒。
今年上半年的場外配資熱和個別地方的交易所熱,本質基本相同——習慣了高收益的場外巨量資金,乍遇見資產配置荒,都慌不擇路地投入高收益、高杠桿、高風險投資品的懷抱。加上中國信用環境不彰,一些部門監管滯后,風險即便不從股市爆發,也會從民間理財市場爆發。
實體經濟轉型必然伴隨著投資模式的轉型。以往實體經濟花團錦簇時,投資吸附在實體經濟身上,輕輕松松就能獲得兩位數以上的收益率。更妙的是,實體經濟還伴隨著天量貨幣發行,一旦出現狀況只要出售資產,就能回收不菲的現金流。只要大多數行業、企業運行狀況不錯,聯保聯貸、區域基于熟人關系的信用保障就是可行的風險防范方案。
但現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進入產能過剩階段,疊加著貨幣穩定的需求,資金有向境外流出的趨勢,這意味著資產品的價格整體處于下滑階段。
上述現象,導致吸附在實體經濟上的投資產品風險上升,不論是行業交易所還是理財產品,聯保聯貸也成為火燒連營式的風險蔓延方式。投資風險上升,其實是實體經濟風險上升的折射。
截至2015年11月30日,3464家被監測的P2P借貸平臺,正常運營的僅有1876家,問題平臺約占46%,創近半年來新高。另據網貸之家統計數據,截至11月底,2015年問題平臺涉及的投資人數約為15.7萬人,涉及貸款余額為82.7億元。涉及的金額越來越大,性質越來越惡劣,甚至有上線不到一個月就跑路的平臺。
12月22日,大大集團已確認因涉嫌非法集資被立案偵查,集團賬戶賬面上僅剩1億多元資金,而實現完全兌付可能需要40億元左右。一樁大案就足以讓一個行業蒙受恥辱,也讓監管遭受強烈質疑。
如同垃圾債券,風險上升時企業借貸利率上升,以覆蓋可能出現的倒閉等風險,這是市場常態,重要的是風險管控以及監管。但與高風險產品同步出現的,是以攫取最大金融回報為特征的賭博式加杠桿行為,某些機構對待金融風險的手段就像龐氏騙局,一旦曝光就拍屁股走人。
如某些私募資管產品,在杠桿比例上,最瘋狂時優先級資金和劣后級資金的配備可以做到1∶5,但現在存量的最多也就是1∶2,多數為1∶1或1∶1.5。
市場內有一部分聲音,在面臨監管的時候口口聲聲宣揚的是金融創新,可一旦發生風險后又一面倒地進行批判,這種一窩蜂的線性思維有很大的問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