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帽子大佬李建國將帽子賣到50多個國家 年銷售額數千萬
原本對電腦一竅不通的李建國,因生意需要,近年來學會了如何上網。
人生第一桶金,從手工作坊起步
李建國今年57歲,是黃巖區院橋鎮山北村人。要說李建國是怎么和帽子結下情緣的,那還得從26年前說起。
穿一雙布鞋、推一輛板車,那時候在路橋的大街小巷,不少人都見過李建國吆喝賣海鮮干的情景。在走街串巷中,一群來臺州進帽子的義烏人引起了他的注意。“當時市場里有多少帽子,他們就拿多少。”李建國說。
“如此好的生意,不如辦家做帽子的手工作坊。”李建國從中察覺到了這里面的商機。另外,他還發現村里有很多婦女都閑在家里,于是他招了二三十個手腳勤快的婦女,一家帽子作坊就這樣辦起來了。
“那時的生意很紅火,晚上都要加班,凌晨運到附近的路橋市場賣,很快被一搶而空。”李建國告訴記者,當時的路橋市場是全國鞋帽銷售的集散地,他憑借著價廉物美的優勢,也挖掘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短短兩三年時間,李建國積攢下了1萬多元錢。“這頂得上我賣好幾年的海鮮干了。”李建國說。
轉戰義烏,討債討出了事業上的“開門紅”
1989年正月還沒結束,李建國攜妻帶子,手里攥著幾年積蓄,踏上了從臺州開往義烏的班車。不久,他在義烏小百貨市場搭起了一平方米的攤位,做的還是他的老本行——賣帽子。
李建國之所以轉戰義烏,還得從那次討債說起。那時,一些不守信用的經銷商欠賬,賣出的帽子收不回成本,李建國的小作坊也因此奄奄一息。無奈之下,他只好停工到義烏來討債。
“到了義烏,發現這里簡直是小商品的海洋,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李建國敏銳地感覺到,這會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那時,義烏第三代小商品市場剛剛興起,各種商品的銷售形勢一片大好。在義烏小百貨市場,李建國的生意迎來了他事業上的一次“開門紅”。
那年夏天很熱,李建國賣的夏帽有著寬寬的帽檐,不僅樣式新潮而且有極好的遮陽效果,采購的經銷商對它們愛不釋手。
“東北和甘肅那邊的買家,有時候一進就是上萬頂,補貨都來不及。”李建國說,早上剛從路橋運來的貨,下午就被搶購一空。生意好的時候,10天就要跑4趟臺州。
由于是批發,每頂帽子只能賺上1毛多錢,但一年下來,李建國凈賺了1萬多元。
生意做到50多個國家,年銷售額達數千萬元
李建國的生意越做越順手,他也越來越忙碌。2000年的一天,他的攤位上來了位特殊的買家。這是位韓國老板,要幫遠在墨西哥的朋友訂一批帽子,對方下了近20萬元的單子。
平日里10萬元的訂單,對李建國來說就已經是大生意了。第一次面對如此大的訂單,李建國有驚無險,嘗到了甜頭。同時,國外的訂單也隨之接踵而至,他的帽子成了“香餑餑”,開始暢銷海外。
漸漸地,李建國總結出了一些規律,比如,韓國的客戶最仔細,每批貨都要一一驗證過去;歐洲的客戶愛挑剔,貨源一定要好,價格好商量;中東的客戶則是價格至上,每次都將價格壓到很低。
現如今,在墨西哥、俄羅斯、意大利、阿聯酋等50多個國家,都能看到他帽子的身影。原先一年只能賺到1萬元的生意,近年來,公司的年銷售額也做到了3000萬元左右,而他家的帽子90%以上都銷往了國外。
找好接班人,在電子商務中風生水起
“時代在變,現在的經商模式與傳統模式有著巨大差異。”李建國笑著說,如今越來越國際化的交易、越來越緊湊的節奏,他覺得自己有些跟不上腳步了。
和記者聊起曾經用電報訂貨的日子,李建國仍記憶猶新。“那時的電報按字數計價,生意剛起步能省則省。用最少的字來表達最完整的意思,用‘惜字如金’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李建國說。
“那時,怎么也想不到,現在只需要坐在店里,點點鼠標,進貨、發貨、交易都能輕松搞定。”李建國介紹說,國外的顧客來店里看好樣品下訂單后,通過網絡或電話,他的貨就可以馬上發過去,到歐洲市場也只要半個多月的時間。
幾年前,李建國將生意交給了兒子和兒媳婦打理。令人欣慰的是,兒子雖是學電子計算機專業的,但做起生意來有模有樣,特別是網絡營銷方面,更是做得風生水起。兒媳婦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和國外客戶談生意時,也多了份自信。
相比以前每天忙碌的生活,現在的李建國空閑時間較多,這也讓他有時間去做一些慈善。前陣子,聽聞有戶人家的孩子溺水了,他忙送去了5000元錢。而這樣的事情,在李建國身上還能找到很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