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村繡花鞋獲浙江虎頭鞋創意邀請賽金獎
三寸金蓮、喜鞋壽鞋、踏春鞋……在剛剛揭曉的“2010浙江省手工藝——虎頭鞋創意邀請賽”上,桐廬縣合村鄉采用杭繡平鋪疊繡法繡制的“合村繡花鞋”,以針法細膩、形態逼真、色彩艷麗榮獲金獎。
這些天,整個合村鄉被絲線縫成了一個藝術長廊。這里是至今仍然完整保存“繡花鞋絕技”的浙江省新農村群眾文化業務建設繡花鞋項目實驗基地。
沿著起起伏伏的巷道前行,路邊的石門板、石門臼以及家家戶戶門洞懸掛著的各式繡鞋、鞋墊歷歷在目,擦身而過的雜物堆中還不時能看見古老的紡車與殘存的織布機。
“早在清朝光緒年間,村里人就開始做繡花鞋了。”村邊繡著鞋面的老人李鳳娥說,合村繡花鞋歷史比她手中的絲線長多了,當地女子從童年起開始鞋上繡花的生涯,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用十幾年的時間繡鞋,繡花鞋的制作與刺繡水平一直是當地評價一個姑娘心靈手巧的先決條件。
遠近聞名的合村繡花鞋,與別地繡花鞋所不同的是,刺繡手法沿襲了東方裝飾唯美的審美風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幫的鋪陳,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藝飾條。應用彩色絲線從鞋頭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墊上都繡上繁縟華麗的紋樣:花鳥草蟲、飛禽走獸、瓜蒂花果、山川風物、戲劇人物……這些繡紋主題來源于生活;蓮生貴子、榴開百子、雙蝶戀花、龍飛鳳舞……這些吉祥圖案寓意著生命的贊歌和美滿的人生。2006年,“合村繡花鞋”手工技藝被評為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代一代傳承著古老的繡花鞋技藝,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合村人一針一線地述說著各個朝代的審美觀念、文化傳統、倫理道德與時尚價值。如今的合村人更視鞋為一種吉祥物,三代繡花女蔣根花一家笑言,因為“鞋”與“諧”、“偕”同音,含有“和”之意,泛指“人和”、“事和”,萬事和美、協調。
13歲就開始當手工學徒的制鞋藝人毛文永,有著50多年的做布鞋歷史,他是當地聞名的三毛鞋匠,也是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很多人都專門從外地趕來請他做鞋,當地姑娘出嫁都要到他的鞋店做“滿堂鞋”。
記得前些年,為了搶救繡花鞋工藝,毛文永在布鞋里加繡花鞋墊賣,卻不料,這些繡有“魚戲蓮”、“蝶戀花”、“牡丹鳳凰”等圖案的手工藝品,帶給善繡的合村人一片新天地——繡花鞋墊襯托著老布鞋起死回生。
“有訂單,就能傳承繡花鞋技藝,”年過六旬的合村鄉民間藝人陳愛華,就是這么想的。自去年接到上海世博訂單的那一天起,陳愛華就開始琢磨著怎樣讓合村的繡花鞋走得更遠。“傳承不僅僅是恢復技法。”陳愛華拿出剛剛繡完的臘梅花朵,一張花瓣用單色線繡成,一張則采用至少幾種色彩相近的線,間雜金絲繡成,栩栩如生,“這是添加了現代彩繡技藝,圖案更具立體感,這才叫傳承。”
傳承,意味著生命力的延續。合村鄉鄉長金偉說,去年8月,合村鄉投資建起“繡花鞋制作技藝”非遺傳承基地,還專門制訂了傳承繡花鞋的“五年規劃”,陳愛華與老藝人麻根英肩負著研發中心的創新與傳承的重任,陳愛華負責挖掘本鄉新苗,麻根英則四處尋找信息。
“我一年要參加十多次全國各地的展覽,不賣產品,只把繡花鞋的反響帶回來。”麻根英指著窗前的一個虎頭鞋掛飾說,去年參展時一個客戶說要買雙繡花鞋掛在墻壁上,討個辟邪的吉利。這讓麻根英聯想到,繡花鞋還可以做成裝飾品,掛在墻上、車上、身上。現在,合村開發的裝飾虎頭鞋,早就賣瘋了。
前不久,村里請來省市繡花大師,免費培訓村民,打開創新思路。在研發中心,三寸金蓮工藝品、江南虎頭鞋等各種創意產品滿當當擺放著,這是全鄉400多戶村民參與設計培訓后的成果。
合村人深知——蘊藏鞋文化與刺繡藝術完美結合的繡花鞋,是華夏民族獨創的手工藝品,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鞋”。
眼下,合村人正翹首盼望,登上了上海世博舞臺的合村繡花鞋能大放異彩,走進更多外國人的視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