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服裝城形成產業鏈條 拓展市場空間
提起福建石獅,人們就會想到服裝。這里是我國“閩派”服裝的發源地和主要集散地之一,聚集著1萬多家紡織服裝企業,年產值達600多億元,休閑服裝銷量占到了全國的四分之一。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石獅就以國產小洋貨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目光。“有街無處不經商,鋪天蓋地萬式裝”曾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石獅服裝業繁榮的寫照。在此基礎上,石獅形成了以服裝加工生產為核心,涵蓋紡織、漂染、輔料生產、成衣加工、市場營銷等領域的完善的服裝產業鏈。2003年,石獅市投資15億元建設了占地1100畝的現代化專業服裝市場————石獅服裝城,并于2005年正式投入運營。“本地完整的產業鏈條和開放的市場環境為服裝城夯實了發展的基礎,可以滿足服裝加工采購各類需求。”石獅服裝城管理辦公室主任邱育振說,憑借完整的產業鏈優勢,石獅服裝城得以不斷繁榮發展,并走出了一條市場連生產,生產促市場的發展之路。
石獅服裝城躍上新臺階
“僑鄉”獨有的信息和資源優勢使石獅快速成為全國性服裝集散中心,而當地政府的適時引導推動,讓石獅服裝城躍上一個新的臺階“石獅是僑鄉,海外華僑比較多。改革開放初期,華僑回石獅探親訪友,都會帶回來很多小商品,其中就包括新潮的服裝。”邱育振介紹說,當時生活比較貧困,有些人舍不得穿這些漂亮的衣服,就拿到街頭巷尾進行交易,出售這些衣服的攤位應運而生。“那時,海外帶回來的衣服顏色鮮艷、款式新穎。拿到攤上一件能賣3元錢。”纖圓服飾的創辦者白迪旋回憶說,“看到有利潤,很多人就把家里的舊縫紉機利用起來開始模仿著做衣服,我那時候一天能賣30多件。”據資料顯示,1982年,石獅的舊攤發展到300多個,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服裝交易市場,由于采用進口布料、款式新穎、價格便宜,石獅很快成了全國聞名的服裝市場。“當時石獅幾平方公里的城區里面,形成了18條商品街,8000多個商鋪,許多商鋪都是用木板和竹子臨時搭蓋而成的。每天前來購買服裝、小商品或慕名前來的國內外客商超過5萬人。”石獅市委宣傳部有關同志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很多香港出現的時裝一周后便能在石獅的市場上看到。1988年石
獅撤鎮建市后,紡織服裝業被確定為該市第一支柱產業。之后幾年的時間里,石獅形成了以服裝加工生產為核心,涵蓋服裝生產銷售各領域完善的產業鏈,石獅成了全國性服裝集散中心。隨著產業分工的縱深發展,石獅形成一地一品、一鎮一業的現代產業格局,成為包括運動服、茄克、童裝、休閑西褲、內衣等在內的門類齊全的休閑裝生產基地。2000年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日趨完善,不少城市頗具規模和檔次的“商城式”服裝專業市場紛紛出現。“有街無處不經商”、“地攤”、“小街小巷”的低級形態讓石獅的服裝集散地優勢大大弱化。與此同時,缺乏品牌創新、研發實力不足也成了石獅服裝業提升發展的一大瓶頸。“一些企業在品牌建設和科技研發上已經下了功夫,但僅靠幾家企業的力量是無法上層次的。”石獅蓋奇織造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衍筑說。石獅市委、市政府意識到,推動服裝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需要政府借力。2003年,石獅服裝城動工建設。“服裝城的建設是產業提升的需求,”邱育振告訴記者,“石獅服裝城整體定位于現代化、國際化和專業化,我們的目標是以石獅及周邊紡織服裝生產基地為依托,建成以一級批發為主,兼顧二級批發和品牌展示的服裝市場。”2005年投入運營至今,這個集服裝批發市場、品牌孵化中心、商品交易中心、信息發布中心為一體的服裝城充分發揮了其聚攏人流、物流和現金流的作用。“目前已吸引了近2000家商戶500多個品牌入駐,市場內從業人員1萬多人,經營著休閑男女裝、職業男女裝及童裝等各個品種,每天能吸引5萬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邱育振說,2009年,石獅服裝城市場商品交易額超過150億元。
市場轉型推動產業升級
隨著市場功能的轉型,石獅服裝城越來越多地承擔起品牌展示、信息服務、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務職能,成為推動當地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升級的重要力量隨著石獅紡織服裝產業的不斷壯大以及專業化服裝市場的日趨繁榮,如何讓市場與產業相互促進、互動發展成為石獅服裝城面臨的一大課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