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華源:多樣化“通往塔尖”
2003年成立的德州華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時只有12萬紡錠,但正是這樣一家規模不大紡織企業在7年的時間里,為登上發展的高峰,實施“多樣化”戰略,持續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型產品,如今已締造出相當良好的業績。目前,公司注冊資本為3000萬元,投資總額已達4.5億元,占地12萬平方米。在“2008-2009年度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500強”中,名列第95位。
“利器”:現代紡企必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裝備的先進程度盡管不是衡量一個企業實力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華源副總經理李向東說。
華源對生產設備的重視從其巨資投入就可以看得出,自2008年以來,相關投入已達到3400多萬元。先進的生產設備對保證企業產品質量起了巨大作用。一流的生產設備帶來的不僅僅是產品質量的提升,更是保持在市場競爭中不敗地位的“后盾”。在華源高層看來,一個現代企業如果連精良的裝備都沒有,那么說它如何如何厲害,說破天也不相信。
華源現有環錠紡6萬枚,緊密紡6萬枚,8臺日本村田產渦流紡。清梳設備采用鄭州宏大清梳聯;并條工序采用“寶花”FA322B型自調勻整并條機;細紗引進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緊密紡細紗機;絡筒機引進村田NO.21C型,該設備配備烏斯特2型電清,性能可靠確保成紗質量穩定。可生產16s~100s各種普梳紗和精梳紗,產品品質均達到2007年新版烏斯特公報5%水平。
“在我們看來,產品質量不僅僅是達到國家標準以及其他法律法規而已,而是要讓客戶打心眼里喜歡、滿意。”李向東表示。為了提高成紗強力,降低毛羽量,華源在普通環錠紡的基礎上,成功開發出“錦密紡”紡紗技術,并注冊了專利。
在先進設備的支持下,許多新纖維應運而生,并給企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天竹纖維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天竹纖維是一種利用竹子制造而成新型纖維素纖維,它由河北吉藁化纖有限公司研究成功。這種行為不僅保持了竹子原有的抗菌、抑菌的功能,而且織物的手感非常好、吸濕透氣性能也較佳,還有較好的抗擊紫外線功能。
華源高層相當推崇天竹纖維的應用前景。因此,從2003年公司成立開始,華源就投入力量進行天竹紗線的研發,到目前為此,成果已相當豐碩,研發成功紗線品種100多種,并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適合企業自身的天竹紗線織造工藝。憑借高質量的天竹紗線產品,目前,華源的產品已成功打入亞洲、歐美等世界各地市場。耐人尋味的“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
“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是華源的第一大特色,也是“經營圣經”。作為華源一貫秉持的經營方針,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模式的形成其實也是為“市場所逼”。
專業人士指出,當前,紡織業市場需求正在快速變化,產業升級的號角也跟著吹響,紡織企業如何才能從容自若的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混紡的力度和速度也在不斷推進和加強,那些走傳統的單一化路線的產品幾乎沒有任何市場,當前纖維之間的組合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任何回避這一趨勢的企業都將無法發展。因此,必須實行“多樣化”,加大新產品的研發力度。
華源總結“多樣化”的三大優點:首先,適應用戶范圍廣泛。由于多種纖維的應用和混紡,品種花樣及品種數量相對較多,這樣所對應的客戶群也較為廣泛,使公司的市場觸點較多,為公司的多方位發展奠定基礎。其次是市場靈活性大。由于是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相對市場而言有優越的靈活性,可以緊跟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品種變動較為方便。第三是經濟效益好。由于多種纖維混紡線生產過程的繁瑣性、以及紗線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的紗線生產加工成本相對要高,同時帶來的經濟效益相對要好些。
實踐證明,這種經營模式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這個結論從以下數據就可以看得出來:在金融危機沖擊嚴重的2008年和危機陰霾仍存的2009年期間,其中2008年下半年,華源生產各類紗線7960噸,同比提高21%。其中外銷出口1210噸,實現銷售收入超過2.3億元,同比增長19.8%。2009年,華源1~6月份的產銷收入也都保持了危機爆發前的水平,沒有衰退:生產各類紗線5038噸,其中外銷出口720噸,實現銷售收入1.6億元。
{page_break}
目前,華源的纖維產品也從最初的5種發展到目前的50多種,紗線從最初的50多種發展到如今的3600多種。其紗線產品廣泛用于針織、機織、毛衫及工業用布等多個領域。用李向東的話說,“我們現在已形成了12大系列紗線產品,涵蓋天絲、竹炭纖維、木代爾、牛奶蛋白纖維、竹纖維、大豆纖維、芳綸、玉米纖維、羊絨纖維、柔軟紗等1000多個新品種,產品被應用于機織、針織以及工業用布等眾多領域。”“JC32S華源牌針織用紗”和“JC40S華源牌針織用紗”2007~2009連續三年獲得“用戶信得過優等產品”稱號。2008年德州華源還獲得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頒發的“產品開發貢獻獎”。
有人可能會問,華源憑什么擁有“多品種”?這全是因為其建立的新產品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和小批量試紡品種生產線――在強大的研發能力支撐下,公司不斷的向市場推出新型纖維混紡產品,真正做到了“生產技術走在同行前端、試紡打樣迅捷、交貨快速”。“除了普通品種外,幾乎所有客戶在華源都能找到所需要的產品。”公司總經理張蘭峰豪言。5S管理出效益
“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這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華源則用他們的親身作為詮釋了這句話的真諦: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競爭?
在市場的開拓和開發上,華源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都給予高度的重視。這一方針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因為在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之下,許多忽視國內市場、只重出口的紡織企業要么倒閉,要么面臨著嚴重的苦難,而華源憑借著在國內市場“精工細作”,保持了生產和銷售的穩步增長。
重視企業社會責任也讓華源成為一家受人尊重的企業。多年以來,公司對慈善事業、弱勢群體幫扶、節能減排等傾注了大量心力和資源,公司管理層并將履行社會責任作為提高企業軟實力的高度來抓緊、抓好。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要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面對全國節能減排的嚴峻形勢,華源通過對生產設備、照明、空調的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用電分別減少了20%、48%、30%。
目前,華源擁有“中國新型纖維紗線開發中心和基地企業”和“新型纖維應用開發中心和示范基地”兩個榮譽稱號,并成為奧地利蘭精集團超細旦纖維在中國市場的唯一授權使用商。華源模式不能照搬華源的模式當然也存在一些弊端,不能盲目模仿。
第一,生產所需配備的機臺量多。由于多種纖維的相互存在,在生產多種纖維混紡紗線時,為滿足多種纖維的同時生產,在前道工序的生產設備配臺上,要比正常的棉紡配臺多出約30%的量,這樣增加了設備管理的難度。
第二,纖維混錯的機會增加,。種纖維同時在線生產時,纖維之間的相互混淆的機率較生產單一品種時要大的多。由于纖維之間的性能差異較大,無論哪種纖維進入另種纖維內,都會造成后道工序的投訴和索賠。
第三,增加生產場地,占用固定資產。為解決纖維之間的相互混淆問題,在生產場所上要較正常的機臺安排空間要大,這無非增加固定資產的投資,同時生產現場要實行機臺與機臺之間的相互隔離,給整個生產現場的管理帶來很大難度。
第四,管理的難度和復雜程度加大,從生產管理上而言,由于纖維種類較多,品種較多,在投料安排、品種進度控制、回花下腳收集存放等方面管理的難度和復雜程度相對較大,有一點考慮不到位都會造成纖維之間的混淆。
第五,改紡較為頻繁,不利于品質穩定,因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模式,造成生產車間改紡的現象較為頻繁。據不完全統計,華源公司目前細紗主機改紡量達到1000余臺次/月。此種現象對產品質量的穩定性控制帶來非常大的難度。專件器材非唯一性,由于多種纖維的性能上的差異,所需要的專件器材各不相同,所以針對不同的纖維在專件器材的選用及配套管理上難度較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