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服企上演“紅海轉型突圍戰”
“一個占地220畝,產值3億元,員工2700人;一個占地40畝,產值10億元,員工700人。”看著前10個月的企業報表,干了半輩子服裝干光伏的平湖市金健峰集團董事長李金喜感慨萬千:“服裝業生存日艱,轉型是必由之路。”
其實,在紅海轉型突圍戰”。
工資!降耗!人民幣!
服裝出口企業的三座大山?
作為一家有著20多年歷史的服裝企業,金健峰集團2008年底開始嘗試進軍光伏行業。去年投產后,年產值即達到2億元,今年更是有望達到13億元。新的生產線仍在陸續上馬,明年目標鎖定25億元。
短短兩年時間,在異軍突起的光伏產業中,作為金健峰集團曾經的主導產業,服裝的地位暗然失色。在平湖,95%以上的服裝企業為國際品牌貼牌生產,年產3億件,企業超過千家,龐大的產銷量讓平湖市擁有了“中國服裝跨國采購產業基地”、“中國出口服裝制造名城”等諸多光環。如今,光環依舊,但社會的變革,卻把服裝業推向了調整的風口浪尖。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長期依存于出口的平湖服裝業險遭滅頂之災。盡管在去年底,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好轉,服裝業觸底反彈,呈現漂亮的“V”型反轉。但在紅火的生產形勢、源源不斷的訂單下,服裝企業主們已明顯感到今日之紅火已遠非昔比。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節能降耗、競爭加劇等諸多無法排解的壓力正不斷地壓縮著企業微薄的利潤空間。逃過了金融危機的浩劫,能否逃過虧損的命運?這對平湖很多服裝企業來說,都是一個未知數。
朝陽產業?夕陽產業?
服裝產業走上窮途末路?
兵不血刃的服裝市場猶如一片殘酷廝殺的“紅海”,它讓服裝企業感到了恐懼,也為服裝業注入了突圍的動力。近幾年來,轉型的沖動開始內化為企業轉型的行動,并逐漸形成了具有平湖特色的“四轉兩細化”服裝業轉型升級路徑,即進軍新領域轉產業、脫掉嫁衣轉品牌、開拓疆土轉基地、虛實結合轉平臺,細化管理體制、細化產品市場。
春江水暖先知先覺的金健峰集團,在進軍新領域進行產業轉型的同時,進軍文化創意產業的華城服飾公司也嘗到了轉型的美酒,華城服飾公司2005年投資750萬元拍攝了一部24集電視連續劇《天地真情》,今年9月開始在上海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收視率告捷,得到了廣泛好評,河北衛視及深圳衛視也已購買了版權,不久將會陸續播出。
貼牌?創牌?
服裝企業的長腿在哪里?
雖然實施產業轉移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服裝業成長中的煩惱,但投入巨資進軍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更多的企業則是選擇了尋找長腿補短腿的辦法。
“服裝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所以服裝行業永遠不會是夕陽產業。”平湖市旎萊雅服飾公司總經理鐘強認為,服裝行業并未走上窮途末路。對于長期為國際知名品牌加工生產的服裝企業來說,其成熟的生產技術、管理體制都是企業的長腿,關鍵是如何發揮長腿效應。
早在2004年,旎萊雅公司就開始嘗試創立自己的品牌“旎萊雅”,將目標客戶定位于35歲至45歲的女性。目前,該公司已在杭州、安徽、上海等地設立了30多個門店,產品逐漸得到市場認可,這一品牌也開始從投入型轉向贏利型,產品利潤比貼牌提升了3倍左右。盡管其知名度仍然有限,但鐘強對未來的發展仍充滿信心,他希望締造一個知名的國際服裝品牌。
一個沒有生產企業的“森馬”品牌年產值幾乎相當于平湖市252家規上服裝企業產值。對于長期與國際知名品牌打交道的平湖服裝企業來說,創牌后的利潤和發展空間顯而易見。“改貼牌為原創品牌”正成為不少服裝企業拓展發展新空間的重要路徑。平湖市永成制衣公司自主研發的“美士蘭”品牌女裝已在全國25個大賣場和超市上架,銷售業績較好。“悅萊春”、“伊佳林”、“伊思佳”等多個服裝品牌正在平湖誕生并進入成長期。
實體!網絡!
如何做到相得益彰?
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又面臨著內憂外困的尷尬命運。不轉不行,轉又該如何轉?種種矛盾最終聚焦到“利潤”上。轉行風險太大、創品牌并非易事,員工工資只能漲不能降。在轉型的道路上,向內挖潛,通過細化管理降低成本,細分市場準確定位、開發電子商務平臺無疑是投入最少的提升利潤的辦法。
羅馬中望服飾公司在管理中采取不間斷對員工進行培養的辦法,增強員工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并在生產管理中實施單件衣服管理法,使企業的利潤上升了30%。依艾芙服飾公司將西方萬圣節、圣誕節等節日元素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為3歲至10歲的小朋友量身定做生活游戲裝,目前市場銷售看好。
與此同時,不少企業還將銷售平臺從實體轉向網絡,實行網絡與實體的有效結合。針對網絡銷售價格較低的實際,旎萊雅公司還將其產品進一步細分,高端產品以實體店銷售為主,網絡店則主打中低端產品。羅馬中望開發的“悟客網”目前也為企業打破了客戶的地區限制,接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潛在客戶群。
背井離鄉轉移基地
服裝企業最后的尷尬選擇
連日來,平湖市同心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百生奔波于平湖和安徽宣城兩地。在宣城,他投資近千萬元建起了一個服裝加工基地。李百生說,異地投資既能滿足用工需求,又能節省人工開支。尋求發展空間,開拓新的疆土,實施戰略轉移恐怕是平湖服裝企業面臨的最為尷尬的選擇。目前,僅該市獨山港區就有10多家服裝企業選擇了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對企業來說,或許可以很好地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讓企業獲得相對廉價的人力資源成本和土地成本。
市場是無情的,優勝劣態的市場機制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它強大的審判力。在生與死的選擇中,平湖服裝業正在經歷一場重新“洗牌”的大變局。在這場“紅海轉型突圍戰”的背后,究竟哪種方式才是企業最為合適的轉型之路?究竟誰會笑到最后?最終還要經過市場的檢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