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家紡服裝之都”崛起彭州華茂
春節前夕,位于彭州市工業區內的華茂·成都家紡城一期B區項目舉行奠基儀式。據稱,華茂·成都家紡城全面建成后,將入駐1500多家企業,總投資規模超過300億元。
據彭州市工商聯公布的最新數據,彭州近3年引進了家紡服裝企業近400家,形成華茂、盛泰、萬貫三大家紡服裝產業園區。
家紡服裝產 業,是“5·12”特大地震后,彭州調整工業布局規劃,成都市優化“一區一主業”布局,決定重點發展的方向。這個促進產業聚集的新方向,力主將彭州建設成 為“中國西部家紡服裝之都”。在剛剛通過的彭州“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將家紡服裝產業發展為千億產業,爭創“中國家紡服裝名城”。
緣起“震后工業經濟發展對策”
決定積極承接家紡服裝產業轉移并形成產業聚集,是彭州才確定2年多的思路。
2008年,“5·12”特大地震發生后10多天,還處在震痛之中的彭州開始思索震后的產業恢復和發展。彭州工業局出臺“震后工業經濟發展對策”,對彭州工業企業的空間布局和產業布局都進行新的規劃,決定大力發展家紡服裝產業。
幾個月后,根據對成都境內家紡服裝產業布局現狀分析和國內家紡服裝產業轉移趨勢判斷,彭州市委市政府確定率先規劃建設中國西部家紡服裝產業園。
2009年8月,成都市出臺有關各區(市)縣工業集中發展區“一區一主業”布局優化方案,彭州確定為成都地區唯一的家紡服裝產業基地。
現任彭州工業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翁昌榮是震后調整發展家紡服裝產業的主導者之一。在他手上,有一份“成都北郊服裝產業自然分布與發展趨勢 圖”,圖上標注非常明顯:成都服裝產業以荷花池市場為“核”,向外形成一個由北郊向西北方向的扇形放射分布帶,彭州正好處于這條放射帶的頂端。“這條產業 帶是經過20多年自然發展起來的,聚集了成都90%以上的中小型服裝加工企業。”翁昌榮說。
“企業做不大,沒有自己的品牌……”成都境內自然發展起來的服裝企業數量龐大,卻缺乏產業優勢和影響力。另外,由于沒有固定的廠房,經常搬家,大部分服裝企業在這條放射帶上處于“漂移”狀態。
同時,中國家紡服裝企業向西部轉移已迫在眉睫。國家已密集出臺多個與紡織產業轉移發展相關的政策措施,輕紡工業“國六條”、輕紡工業調整振興規劃、《關于推進紡織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等,傳遞出強烈訊號:輕紡工業正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東部紡織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勢在必行。{page_break}
區域內企業在“漂移”,區域外產業要轉移,最后必定要找到合適的地方形成聚集發展。翁昌榮感嘆,彭州的選擇,是順應這種發展趨勢搶占有利地形。
“商會辦園區”找準出路
彭州確定發展家紡服裝產業后,很快找到出路。
2008年12月,盛泰工業園和華茂服裝產業園相繼奠基。不久,萬貫服裝產業園加盟,共同探索“商會辦園區”模式。2009年3月,彭州出 臺支持萬貫、華茂、盛泰服裝產業園的專項政策。2009年12月,華茂、盛泰、萬貫集中舉行項目簽約,共引進9家服裝企業,并提出打造“中國西部家紡服裝 之都”口號。
其中,華茂依托行業協會,積極引導企業轉移入駐,形成產業聚集,成功摸索出“商會辦園區”模式。商會的介入,實現了家紡服裝企業的“抱團”發展, 建立起“共生、共贏、共發展”的家紡產業鏈運營機制。成都市經委相關負責人認為,“抱團”發展形成的家紡服裝集群和家紡服裝產業鏈,成為未來家紡服裝企業 運行成本最低、規避風險最大化、效率最高的理想選擇。
商會辦園區,抱團發展,變伸開的五指為緊握的拳頭,增強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這種新模式的“整體發展、協同共贏”原理不但吸引了企業主,更贏得業內認同。
密切關注中國本輪家紡服裝產業轉移走向,中國家紡紡織工業協會與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曾多次考察西部各省市,希望通過調查了解:西部最佳 承接地在哪里?中國家紡協會副秘書長于心亮透露,他們最后在答案上寫下的是“彭州”,因為這里已經是“家紡服裝產業氛圍濃厚、產業鏈關聯度集中的地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