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三千企業受制棉花瘋漲 生產受影響
即發集團2011年因訂單。
價格結算方式導致綜合效益下滑。青島耀杰時裝有限公司因棉花漲價直接影響利潤約10%……
近日,市經信委消費品工業處發布的調查資料顯示:2011年以來,我國棉價持續高位運行,給大部分棉紡織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了較大影響,對我市棉紡織加工企業也產生了嚴重沖擊,企業生產經營遭遇尷尬處境、資金周轉困難、原材料庫存不足、企業效益進一步下降。
紡織服裝行業是目前我國出口領域的重要產品,在青島的整體產業構成中,紡織服裝也位居七大產業之列,目前,青島現有3000多家大大小小的紡織服裝企業,其中絕大多數以代工、外銷為經營模式,而眾所周知,和鋼鐵、橡膠行業一樣,中國紡織也同樣處于有規模沒地位的尷尬處境,一方面是棉花價格、用工價格的上漲,另一方面是在下游市場領域的缺乏定價權和市場主導權,青島紡織服裝行業正在遭遇“兩頭受氣”的局面。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種局面已經引起了我市一些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正一邊及時向國家有關部門反映棉價上漲對企業帶來的困難和問題,一邊采取各種措施加大國內市場拓展,同時借助行業協會的力量謀求突破口。
撼動企業正常生產
按照行業發展規律,棉花作為棉紡類企業的主要原料,占到成本的60~70%。按行業平均12%的利潤計算,棉價每漲1%,企業利潤降幅就達0.53%。作為典型的出口導向型行業,紡織企業兩頭“受氣”,通過提升產出品價格來消化成本上漲并不能輕易被消費者接受;而紡企提價,出口訂單就會大量流失。
這種局面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尷尬處境,據即發、青紡聯反映,棉價大幅上漲已嚴重危及到紡織服裝企業的正常生產,接大單長單賠錢,接小單散單利潤微薄,接單進退兩難,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后期生產經營,其中,即發集團2011年因棉價上漲已導致銷售收入同比減少3600萬元。
而棉價上漲還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因為市場風險太高,企業普遍不敢大單采購原材料,這使得多數企業原材料庫存不足。據相關業人士透露,面對飆升的棉價,收購企業、紡織服裝企業因為直接或間接的生產成本提高了,不敢也不想冒高價收購的風險。高位的棉價,過低的庫存,使企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即發集團2011年3月份沒有對外采購棉花,現庫存棉花大約能維持企業一個半月的運轉,一般情況下,企業存棉要保證三個月的使用量,目前缺口大約在1500噸左右;海麗花邊公司目前庫存全部采取當天報價,對客戶一律以當日訂單價格進行結算,綜合效益下滑,影響企業規模化發展。
擠壓企業利潤空間
而無論是擠壓訂單,還是原材料庫存不足,都會給需要大量現金流的紡織服裝企業帶來資金周轉的困難。同時,棉價大幅上漲給紡織企業造成了很大壓力,紡織品價格與棉價上漲不同步,造成部分紡織企業資金周轉困難,直接導致紡織企業不敢報價,不敢接大單長單,削弱了市場競爭力,加劇了經營風險。青紡聯為了避免棉價上漲的負面影響,只好采取減少采購量的辦法,3月份采購量同比下降15%;即發集團2010年為此增加采購成本3700萬元,擠占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這些狀況也導致企業效益進一步下降,從棉花、棉紗到棉布,每個環節都在提價,對紡織企業的盈利能力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在綜合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企業綜合效益大幅下滑。由于提價幅度不同,并且越往下游提價幅度越小,導致上游企業面臨更大的成本和市場風險、下游企業生存境遇舉步維艱。喜盈門集團雖然棉花供應基本能滿足正常生產,但生產的棉紗只能滿足企業內部使用,毛巾等終端產品價格同比漲幅為20~35%,遠低于棉價77~106%的漲幅;綺麗、雪達集團等企業反映,棉價上漲致使生產所需的棉紗和化纖原料漲價和供應緊張,連帶增加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盈利率進一步下降;綺麗集團2011年1~3月份訂單同比下降20%,直接損失高達1000多萬元。2011年1~3月青島耀杰時裝有限公司主要面料平均單價14.55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2.26元,增幅18.39%,直接影響利潤約10%。
不利因素“聯合圍剿”
據市經信委消費品工業處的調研材料顯示,國內棉價在2010年11月11日沖上33000元/噸的峰位后,調頭急轉直下于12月1日跌至26100元/噸,跌幅16.6%;進入2011年以后,受供需及國際棉價上漲影響,國內棉價溫和回升,3月升至3萬元以上。
以329級配棉為例,3月18日青島地區為市場價為33000元/噸,同比上升106%,環比增長4.4%,較1月18日29500元/噸增長11.9%。以328級配棉為例,3月18日青島地區市場價為29500元/噸,同比增長77.3%,環比增長1.7%,較1月18日28500元/噸增長3.5%。
而更為嚴峻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并非只有棉價單一上漲,工人工資上漲、房屋水電費等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紡織服裝企業的發展,紡織服裝企業正遭遇一系列利壞消息的“聯合圍剿”。據了解,由于棉價飆升,根據相關機構對全省100多家企業的監測,青島、濰坊等地的紡織企業用棉和纖維比例已經達到5:5。與此同時,華金、青紡聯、即發、喜盈門等島城企業紛紛在膠州、平度、即墨等地興建大型工業園,轉移在市區內建廠帶來的人工成本壓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