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蠶種產能現狀與對策探討
蠶種是蠶桑發展。
1、基本情況
2011年,重慶市發放蠶種生產許可證13家,核定生產能量95萬張,而實際生產蠶種的有西里蠶種場、北碚蠶種場、合川區云門蠶種場、涪陵區海豐農業開發公司、重慶鴻盛繭絲綢投資公司、萬州區甘寧蠶種場、江津區蕎楊蠶業開發公司、寶玉蠶業公司、重慶嘉順絲綢公司等9家,其核定生產能量共83萬張,全年實際安排蠶種生產計劃31.86萬張。我們將這9家單位納入調查范圍,其中重慶嘉順絲綢公司因故只調查了生產計劃情況,其核定生產能量3萬張,2011年實際安排生產計劃1萬張。被詳細調查的8家,約占生產單位的90%;其核定生產能量80萬張,占9家生產單位核定生產能量的96%;其2011年實際安排生產計劃30.86萬張,占9家生產單位實際安排生產計劃的97%。因此,調研結果可以代表目前全市蠶種產能現狀。
2、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調研結果顯示,重慶市蠶種生產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2.1蠶種生產成本大幅上升,生產單位嚴重虧損
近年,特別是2009年以來,由于蠶繭收購價格一路走高、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生產資料大幅漲價等因素影響,導致蠶種生產成本大幅上升、蠶種生產單位連續兩年大幅虧損、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益受創嚴重。
2010年,同比,我市種繭價格上漲40%、勞動力工資上漲27%、原材料漲價20%,致使全市蠶種直接成本達29.70元/張,總成本高達36.19元/張,而蠶種售價春、夏季26元/張、秋季30元/張、全年平均27.02元/張,蠶種成本價格倒掛9.17元/張。全市蠶種生產單位除個別略有盈余外,絕大部分虧損,盈虧相抵后,全市蠶種業虧損額347.5萬元。預計2011年蠶種直接成本將突破36元/張,加上間接成本,蠶種生產成本將高達44元/張,按現行蠶種售價30元/張計算,蠶種成本價格將倒掛14元/張,全市蠶種業將出現570萬元的巨額虧損。這與目前繭絲綢業蠶農養蠶增效、絲綢工業盈利形成強烈反差,使我市長期不景氣的蠶種生產單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負。
2.2原蠶基地脆弱,生產規模嚴重萎縮
目前,我市蠶種生產有原蠶基地制種和自有桑園制種兩種模式,其中:原蠶基地制種占74%,自有桑園制種占26%。換言之,我市蠶種主要靠原蠶基地生產,原蠶基地毋庸置疑是我市蠶種生產的“第一車間”。然而,與2010年同比,2011年全市原蠶基地飼養種蠶的桑園減少17.0%,蠶農戶數減少22.3%,飼養蟻量減少26.3%,預計制種量將減少25.7%。僅一年,原蠶基地產能下滑1/4,且這種下滑趨勢日漸加重。如不及時遏制,任其發展下去,“第一車間”將無立足之地,我市將無蠶種生產可言。
其主要原因,一是原蠶基地長期未能引起應有的重視,沒有真正被視為“第一車間”進行建設。目前,全市9家生產單位,沒有原蠶基地的2家,占22.2%;有原蠶基地但屬臨時性的2家,占22.2%;有較穩定原蠶基地的5家,占55.6%。二是原蠶基地長期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差、技術水平低、生產能力弱。目前全市原蠶基地種繭單產平均不足30公斤(折合絲繭)、公斤繭制種量平均不到3張,處于全國較低水平。三是與絲蠶相比,種蠶飼養技術要求嚴、成本高、病害風險大、目前比較效益低,蠶農積極性下降,養蠶農戶愿養絲蠶而不愿養種蠶,種蠶飼養量減少,原蠶生產規模必然縮小。{page_break}
2.3蠶種生產難度增大,生產能力嚴重下降
2011年全市持有蠶種生產許可證的單位13家,實際生產蠶種的9家,占70%,30%的單位處于停產狀態。9家生產單位2011年計劃任務40.5萬張,實際落實31.86萬張,僅落實計劃任務的78.7%,21.3%的計劃任務(8.64萬張)目前無法安排生產。9家生產單位中,現落實計劃5萬張以上的2家,占22.2%,落實計劃不足5萬張的7家,占77.8%。目前全市31.86萬張的蠶種產能,與2010年同比下降了16.0%,僅為全市核定產能的1/3。全市2011年計劃發種54萬張,蠶種供需缺口將達20萬張以上。這充分說明:一方面,目前我市蠶種產能極度低下,蠶種生產能力與蠶種需求失衡,蠶種生產逐年減少,已經到了不能滿足全市蠶桑生產用種需求的境地;另一方面,蠶種生產單位有“訂單”而難以組織生產,處于“有米無鍋”、“有米不愿找鍋”的尷尬局面,喪失生產積極性。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栽桑養蠶勞動力緊缺、老齡化并呈現明顯的“386199”特征,臨時工雇請困難且工資成本不斷升高。二是蠶種生產投入少,養蠶制種設施設備陳舊落后、安全保障能力弱。三是蠶種生產屬于特殊的農業生產,超前生產,計劃性、季節性強,自然風險、病害風險、檢疫風險、市場風險高,生產本身難度大。四是成本大幅攀升,生產經營嚴重虧損,并且蠶種生產得越多虧損越大。五是由于生產單位長期效益差,職工收入低、工作艱苦,技術人員和年輕工人流失嚴重又得不到補充,職工隊伍不穩、結構老化、后續乏人。由于這些因素的疊加效應和綜合影響,必然導致蠶種生產難度不斷增大、生產單位積極性嚴重下降、全市蠶種產能大幅縮減的結局。
3、對策探討
綜上所述,我市目前蠶種產能低下,蠶種生產形勢極其嚴峻。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蠶桑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標本兼治,固本強基,盡快扭轉這一被動局面,對穩定蠶種基礎、促進繭絲綢業持續協調發展來說,已是當前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3.1完善價格調整機制,及時調整蠶種價格
根據行業多年的種、繭比價規律,蠶種合理的價格應以同期1.5公斤鮮繭的收入為基數,并參考當時的物價水平和周邊省區的蠶種價格等確定。如2010年我市鮮繭綜合均價約23元/公斤,蠶種價格應在34.50元/張以上。目前我市蠶種價格30元/張,在全國處于較低價位,且低于西部地區的陜西(35元/張)、云南(35元/張)、廣西(50元/張±5%)等省區,目前這些省區已開始考慮進一步提高蠶種價格的問題。
為適應市場變化,及時客觀反映蠶種價值,應充分發揮我市協會定價優勢,對我市蠶種實行“種價隨繭價調整”的定價機制,原則上一年一定,如遇繭價漲跌波幅太大的特殊情況,年中可作調整。即市繭絲綢行業協會每年年初,根據上年全市鮮繭綜合均價和當年絲價行情等預測的當年全市鮮繭綜合均價,參考當年物價水平、蠶種生產成本和周邊省區蠶種價格,并兼顧蠶種生產者、經營者和蠶農三者的利益,合理確定我市當年的蠶種價格。據此原則,我市應從2011年夏季起,將現行蠶種價格調至40元/張左右。
3.2強化原蠶基地建設,夯實生產“第一車間”
建好我市蠶種生產“第一車間”是快速提升我市蠶種生產能力的最有效措施。各級蠶業行政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原蠶基地建設,制定相關政策規定,明確劃定適宜蠶桑區域作為轄區蠶種生產單位的原蠶基地,切實給予政策保護和資金扶持,支持和幫助蠶種生產單位建立“穩定、安全、優質、高產”的原蠶基地。并允許有條件的蠶種生產單位在劃定區域內建立種繭、絲繭一體化經營的產業化原蠶基地。
3.3加大扶持力度,穩定繭絲綢業發展基礎
我市蠶種生產長期投入不足,基礎薄弱,發展滯后。應加大扶持力度,幫助全市蠶種生產單位盡快改善生產條件、恢復生產能力、提振生產信心,穩定產業基礎。
對蠶種生產實行良種補貼或生產專項補貼,引領蠶種生產單位盡快調整作業計劃,實行多季制種布局,增加秋季制種量,充分挖掘生產潛力,努力完成蠶種生產計劃,以解決我市2011年蠶種供需缺口的燃眉之急。
對種場養蠶制種房屋、設施設備的維修改造和添置更新予以支持;將蠶種場納入兩翼農民萬元增收農業良種場(種畜、種禽、種苗場)改造范圍,給予專項資金扶持。
對蠶種業堅持科技創新和民生為本。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重點攻關,加快斑紋限性或色澤限性等雙限性新蠶品種的選育和推廣,提高制種效率;加快先進設備、實用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應用,著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加快專業人才、技術工人引進招聘和技術培訓工作,強化人才智力支撐;不斷改善職工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職工的福利待遇;將種場蠶業工、桑園工納入有毒有害工種,切實保護職工的身心健康,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