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文保中心讓近千件紡織品得到保護
我國是傳承呢?
在文保中心這床像被子一樣的東西,就是2007年在謝家橋一號墓出土的荒幃,現在可以看到它的色彩非常的艷麗、花紋也非常精致,但是我們可以從資料中了解到,這床荒幃在剛剛出土的時候,它的顏色是呈灰色的,現在之所以能夠看到精美的荒幃,主要是得益于我們荊州文保中心高超的絲織品保護技術。現在這些發掘中,出土的四層主棺槨幃罩。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采用生物酶技術,用四年的時間,對它們進行了清洗、加固等處理。
這些絲織品歷經千年,出土后,分子結構十分脆弱,保護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其毀于一旦。古代絲織品如何得以有效保護,是中國考古工作者面臨的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多年來,絲織品文物保護一直采用物理或化學方法,但這兩種方法的處理效果都不理想。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將“生物法”引進對文物保護技術,通過培育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酶,用這些生物酶,來消解古絲綢發生的糟朽霉變等,起到了復原絲織品,保護修復加固古絲綢的目的。生物法的運用,極大地減少了對絲織品的損耗,處理過的古絲綢,色澤如新,顏色十分絢麗。這項生物科技的運用,使我國對絲織品文物的保護出于世界領先位置。運用生物法保護千年古絲綢技術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的高度肯定。2005年,湖南馬王堆出土的繡珠龍袍,就是通過生物修復技術,恢復了鮮艷的色彩。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在為荊州本地文物提供技術支撐的同時,先后為荊門嚴倉戰國墓群、明代江蘇泰州館藏絲織品修復項目、湖南韶山毛澤東同志遺物修復項目、廣西民族博物館等全國16個省市、50多家文博單位,提供技術保護方案或實施文物保護工程近百項,讓近千件的紡織品得到了保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