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鞋服等進出口總值達3259.7億美元
海關總署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為3259.7億美元,增長7.1%;當月貿易順差53.5億美元。數據顯示,3月份我國出口1656.6億美元,增長8.9%;當月進口1603.1億美元,增長5.3%;經過季節調整法調整后,3月份我國進出口、出口和進口的同比增長速度分別為7.2%、9.8%和4.6%。當月出口增速好于市場此前普遍預期,但進口增速則并不樂觀,這也是造成當月出現順差的原因。
在2001-2011年間,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率超過22%;而從總量上看,中國已坐上世界頭號貿易大國交椅。然而,自2011年8月以來,出口增幅卻急轉直下,從8月的24.4%分別降至9月的17%、10月的15.8%,至11月僅為13.8%,12月為13.4%,幾乎呈現自由落體速度,然而這個數字相比今年的數字還是相對樂觀的,2012年1月由于節日的原因增幅出現了負數:-0.5%,2月反彈至18.4%,3月有僅僅只有8.9%。
本月扭轉了2月出現的逆差局面,讓人心中感到一絲欣慰,似乎情況向趨于平衡的方向發展。然而出口增長墜崖式下滑折射2012年中國的外貿形勢仍舊迷途重重,風雨飄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貨幣因素。直到2008年底,中國M2還只是美國的84%。然而截至2009年底,中國M2余額為61萬億人民幣,按當年末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計算,折8.94萬億美元;同期美國M2余額為8.55萬億美元。中國GDP尤其是人均GDP與美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中國的貨幣供給量已經實現“超美”目標。至今年8月底,中國M2為68.7萬億元人民幣,已高出美國18%。截至2011年9月,中國M2比美國高出近20%,這也意味著同樣的商品在中國對應的貨幣量遠超于美國,換言之,在國外購買“中國制造”比國內更為廉價。
國際環境。歐盟成為了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額約占中國貿易總額的16%。然而,持續發酵的歐債危機,卻給這一亮點投下了重重陰影。一個最明顯的例證是,我國對歐出口增速已從2010年1月的46%大幅下降至2011年11月的4.9%。2011年11月底,有調查報告顯示,幾乎全部受訪公司都感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35%的受訪外貿商表示其所受到的影響相當明顯。在調查報告中,有三分之二的中國外貿企業反映來自歐洲的出口訂單下降。
貿易摩擦。近兩年中國遭受的非傳統的貿易摩擦強度大增。趨勢一,歐美對中國的責難更多集中于知識產權保護、外資企業投資環境等制度層面的問題,和政府補貼、國有企業等體制性的問題;趨勢二,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壁壘成為新掣肘;趨勢三,中國制造在不斷沿著價值鏈攀升,使得歐美國家備感壓力,于是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將成“重災區”;趨勢四,貿易爭端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
人民幣匯率風險依然存在。一方面受迫于美國政治壓力,另一方面為求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進而確立其“硬通貨”地位,人民幣“外升內貶”被政治弄假成真,以至于企業深陷出口減速與內需市場梗阻的雙重困境,可謂“前有狙擊、后有追兵”。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累計升值30%,如考慮通脹因素,升值幅度更高。預期未來一段時期,人民幣對美元仍將以升值為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金磚國家中的印度、俄羅斯、巴西的貨幣對美元卻在貶值。這將嚴重削弱中國商品的價格優勢,增加中國外貿的匯率風險。人民幣升值可能帶來的匯率波動風險,也是目前出口企業不敢接大單、長單的重要因素。對于外貿依存度超過七成的中國經濟而言,如果人民幣繼續對美元升值,那么勢必造成人民幣對其他幣種更大幅度升值,對出口影響可想而知。
人口紅利。30多年來,外商在中國投資的最大動力除了低廉的原材料成本外,就是人口紅利。農村地區大量剩余勞動力走向發達地區,“農民工”占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的比重高達46.5%,建筑行業占80%。勞動力資源豐富和成本優勢已使我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但是隨著人口紅利的漸漸淡化,這些優勢也將不再。出口方面,在全球分工體系中,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極大優勢,但是隨著劉易斯拐點的逼近,這種比較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從2008年主要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來看,中國沿海地區的勞動成本為0.86-0.94美元/小時,遠高于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競爭對手;而內陸地區的勞動力成本為0.50-0.80美元/小時,大致與印度相當。隨著勞動成本的上升,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的出口增速放緩也就成為大勢所趨。此外,隨著人口紅利逐步弱化,儲蓄率將不斷下降,高投資率也必將讓位于高消費率,這意味著將來投資增速將下滑。
我國外貿處于產業鏈低端。這就是中國外貿企業的困境所在,辛辛苦苦賺取的加工費,遠遠不及外國企業獲取的品牌費。沒有自主品牌,中國的企業就是世界的打工仔,做著最辛苦的工作,賺的卻是最少的錢。沒有自主品牌,外貿企業過度依賴代工貼牌,難免落入“山寨”陷阱,改革開放30年,中國出口加工企業仍然在產業鏈的最低端掙扎。
對此,中國利得財富管理研究院指出: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為粗放型增長模式付出了高昂代價,資源過度消耗、環境嚴重污染等社會經濟結構失衡現象日益尖銳化;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與競爭對手相比,“中國制造”的成本將會越來越高,中國的生產要素不再便宜,既有的處于國際分工鏈條的底端、為全世界代工組裝工序和生產環節的發展模式難逃過剩洗牌的宿命。
過去十年的外貿奇跡讓人觀而嘆止,2001年對外貿易總額突破5000億美元,2010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達到2.97萬億美元,相當于10年前的近6倍。入世10年來中國外貿發展基本實現了兩位數增長,2001年至2011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超過22%。入世十年真可謂是黃金十年,就主要經濟指標而言,無論在總量上還是在結構上,無論是國際貿易、國內產業布局,還是弱勢與敏感產業的保護,該守的紅線基本守住了,該發展的行業門類基本都有驚人的發展。可以說,這十年,是中國經濟巧妙利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有利時機,成功實現彎道超車的第一步。中國不僅成了第一貿易大國、世界工廠,成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更重要的是,中國重新回到了世界經濟舞臺的中心,成了影響全球的最大生產者。
然而,現在的數據顯示,出口前景不容樂觀。即使花大力氣,能夠保證進出口增速平衡,2001年中國加入WT O開啟的大規模的外貿紅利時代也已經一去不復返。但是,已經習慣了經濟高速發展的人們是否做好準備迎接個位數外貿的時代?
一季度外貿形勢概況
1季度進出口8593.7億美元順差6.7億美元
據海關統計,1至3月,我國進出口總值8593.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7.3%。其中,出口4300.2億美元,增長7.6%;進口4293.5億美元,增長6.9%;累計貿易順差為6.7億美元。
海關統計顯示,3月份當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3259.7億美元,增長7.1%。其中出口1656.6億美元,增長8.9%;進口1603.1億美元,增長5.3%;當月貿易順差53.5億美元。經過季節調整法調整后,3月份我國進出口、出口和進口的同比增長速度分別為7.2%、9.8%和4.6%。
1季度,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4526.7億美元,增長8.1%。其中,出口2005億美元,增長7.9%;進口2521.7億美元,增長8.2%。一般貿易項下貿易逆差516.7億美元,擴大9.4%。同期,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3047.3億美元,增長4.4%。其中,出口1960.7億美元,增長 6.3%;進口1086.6億美元,增長1.2%。加工貿易項下貿易順差874億美元,擴大13.4%。
在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中,我國與俄羅斯和巴西等國進出口增長較快。統計顯示,1季度,中歐雙邊貿易總值1268.7億美元,增長2.6%。同期,中美雙邊貿易總值為1067.7億美元,增長9.3%。我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值為867.8億美元,增長9.2%。中日雙邊貿易總值為794.4億美元,下降1.6%。同期,我國與俄羅斯和巴西雙邊貿易總值分別為214.9億和180億美元,分別增長33%和11.5%。
1季度,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總值2099.8億美元,增長4.3%。同期,江蘇省、北京市和上海市進出口總值分別為1215.1億、1024.4億和1024.1億美元,分別增長0.3%、12.3%和 3.8%。此外,浙江省、山東省和福建省進出口總值分別為699.5億、558億和332.7億美元,分別增長5.2%、3.1%和14.8%。從出口方面來看,1季度,廣東出口1212.8億美元,增長5.4%。江蘇、浙江和上海分別出口700.3億、473.4億和472.4億美元,分別增長 2.8%、6.1%和3.2%。同期,山東、福建和北京分別出口282.3億、200億和131.4億美元,分別增長1.3%、10.4%和4%。中西部地區出口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其中重慶和河南的出口增速分別為1.5倍和1.4倍,廣西、四川和湖南的出口增速分別為41.2%、31.9%和 18.7%。
在出口商品中,1季度,我國機電產品出口2529.9億美元,增長9.1%,較同期我國出口總體增速高1.5個百分點。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1029.3億美元,增長6.1%;機械設備出口839.6億美元,增長12.4%。同期,紡織服裝和鞋等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中,服裝出口295.7億美元,增長3.9%;紡織品出口204.4億美元,增長1.4%;鞋類出口90.8億美元,增長2.8%。
在進口商品中,1季度,我國鐵礦砂進口1.9億噸,增加6%,進口均價為每噸137.1美元,下跌13.4%;大豆1333萬噸,增加21.6%,進口均價為每噸525.7美元,下跌8.2%。此外,機電產品進口1738億美元,增長0.5%;其中汽車進口29.4萬輛,增加24.9%。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