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綿服裝產業實現質的飛躍,積極打造服裝貿易城
近日,玉林市福綿管理區獲得“中國休閑服裝名城”稱號。這意味著福綿現代服裝產業在發展30年之后,終于獲得一個來自官方的國家級榮譽稱號,躍上嶄新平臺。
從此,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休閑服裝名城”將在西江流域迅速崛起。
起于西江支流家庭作坊
歷史記載,福綿服裝業的火種始于明清時期。西江支流之一的南流江穿行而過,是當時貫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得益于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經商傳統,當地居民便開始種棉、織布、染藍、裁衣,從事服裝加工。
福綿的現代服裝業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末期,發展于80年代,崛起于90年代,是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排頭兵之一。
盡管30多年過去了,福綿的老人們還清楚記得,當地現代服裝產業最先發端于福綿鎮福東村。在最初一批“吃螃蟹者”嘗到甜頭之后,家庭式作坊如雨后春筍般在福綿鎮遍布開來,幾臺衣車,現剪現裁,“家家皆聞縫紉聲”。當時,這個7萬多人的小鎮,竟有一半以上人口從事成衣加工或銷售等業務。
隨后,服裝制造由福綿鎮迅速向周邊擴展。一些家庭小作坊開始向“中型作坊”轉變,并出現了服裝廠。與此同時,服裝產業鏈也開始延伸。到1985年,福綿地區出現了第一家紡織公司。
福綿服裝業的初期發展呈現出市場經濟發展初期的典型特征——形態原始,但活力十足。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僅有2600多人的福西村辦起260多家服裝廠,1995年服裝銷售額達5.6億元,村民儲蓄達3459.7萬元。該村也一躍而成為廣西農村經濟綜合實力十強村。
每年生產服裝2.1億件(套)
進入新世紀以來,福綿服裝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大量新技術的引進,服裝產業鏈的逐步完善,推動了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欣欣向榮的服裝業發展形勢孕育出無限商機,服裝水洗、電腦繡花、服裝機械、布料生產等企業陸續在福綿區落戶,產業集群逐步形成。2004年,法國記者皮埃爾·阿斯基撰文贊這里為“世界褲都”。
盡管產量很大,但是貼牌生產帶來的產品低附加值始終是福綿服裝業的“心頭之痛”。“一條褲子只能賣二三十元,利潤只有三五元甚至一兩元,而經過沿海企業稍微加工再貼上一個商標,價格立刻上翻幾倍!”一家服裝企業的老板如此感嘆。
福綿服裝業決意打造自己的品牌。1998年3月,福綿第一家自主品牌的服裝企業——宏達服裝總公司正式成立,當年便收獲豐厚。其他企業隨即跟進,推動當地服裝品牌的大發展。目前,福綿服裝業已經擁有160多個自主商標。
今天,福綿服裝產業的產業規模和產業層次都實現了質的飛躍。目前,福綿區共有制衣企業1600多家,配套企業400多家,全部為民營企業,年產服裝2.1億件(套),產值達47億元,銷售收入58億元,工業增加值8億元。
與產業發展同步,福綿服裝的銷售網也擴張到全國各地。在全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廣州沙河服裝市場,福綿人占了2000多個攤位;在廣東南海西樵輕紡城,福綿人占據20%的攤位。
打造西南最大服裝貿易城
近年來,在福綿管理區政府的推動下,服裝企業紛紛向福綿服裝工業區集中。2010年初,福綿服裝工業區正式被確認為“自治區A類產業園區”。
同時,服裝工業區還通過招商吸引外地服裝及配套企業進入。共吸引100多家沿海布匹銷售企業落戶,形成了布行一條街,每年成交額12億元左右。
目前,福綿服裝工業區集中服裝企業200多家,去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1億元,工業增加值6.1億元。
一個更大的平臺正在打造之中——在福綿服裝工業區,占地面積430畝、計劃投資6億元的福綿國際服裝貿易城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該項目計劃總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建成商貿攤檔1萬個,內設服裝展示區、服裝批發區、布匹批發區和輔料專營區,還配套建設購物廣場、酒店和物流中心。預計項目建成后,將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服裝貿易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