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清朝宮女 山西老板10萬“帝王頭湯”上演的無知鬧劇
明朝皇帝,清朝宮女山西老板10萬“帝王頭湯”上演的無知鬧劇
明朝服飾普及:
明朝服飾屬于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后,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許多男子流行的發式都是明太祖首創的。比如「網巾」,有象征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征國家太平,還有「瓜皮帽」,它幾乎被現代的西方人當作中國典型的帽子了。服飾發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紐扣并非始于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
皇帝冕冠
它是在一個圓筒式的帽卷上面,覆蓋一塊木制的冕板。冕板前圓后方,象征天圓地方;冕板上面涂青黑色,下面涂黃赤色,象征天玄地黃;用五彩的絲繩把玉珠串起來,掛在冕板的前后,象征歲月流轉;用絲棉做成球飾,垂掛在耳邊,提醒君王不能聽信讒言。大明天子的冕冠戴在頭上時要前低后高,象征大明天子對百姓的關懷,這也是"冕"字的本意。從皇帝冕冠的形象描述我們可以清楚的 看到山西煤老板戴的是明朝皇帝的頭冠,享受著明朝皇帝的待遇。可是看周邊的宮女就傻了眼,明朝皇后是如何穿戴的,我們看看。
無知的人們
皇后常服,洪武四年三月定:戴龍鳳珠翠冠、穿紅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繡有織金龍鳳紋,加繡飾。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并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規定服飾。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翚等裝飾。如皇后皇冠,綴九龍四鳳,大花、小花各十二樹;皇妃鳳冠九翚四鳳,花釵九樹,小花也九樹。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很顯然,周邊的宮女和嬪妃不是穿著明朝的服飾,那她們是穿的那個朝代的服飾呢,是清朝的,我們一起看看清朝服飾的特點。{page_break}
明朝皇帝清朝宮女
清朝女裝公服:
是宮廷中上至皇太后,下至皇貴妃的正式官樣服裝。其朝服朝褂的具體規定和配套的各種珠寶飾物在《大清會典》圖卷中和《大清通禮》卷中都有記載,下面簡要介紹一二。
皇太后和皇后的冬朝冠為熏貂。上綴朱緯,頂三層。飾有珍珠、金鳳、寶石、珊珊等飾物,冠后有護領,垂明黃帶;夏朝冠為青絨。
皇太后和皇后的金約(用金做成的飾物),上綴青金石、綠松石、珍珠、珊珊等為垂褂物。皇太后和皇后的耳飾左右各三,由金龍銜一等珠:皇貴妃和貴妃的耳飾,宮中貴人耳朵扎有三個孔,配戴三副耳墜。皇太后、皇后、皇貴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緣,以立龍、正龍和萬福萬壽為繡衣圖案。領后垂明黃絳,飾以珠寶;也有以正龍、行龍或立龍和八寶平水為圖案繡文。
皇太后和皇后、皇貴妃的冬朝袍用明黃色、披領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緣,并有金龍、行龍、正龍以及八寶平水等圖案繡文。
皇太后和皇后的領約,以縷金鑄之,以珍珠、綠松石、珊珊為飾。皇太后和皇后著朝服時胸前掛有三盤朝珠。著吉服掛一盤朝珠,均為珍珠和珊珊等高檔飾物;皇貴妃、貴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為飾。這種朝珠共計一百零八顆,分四部分,以三顆大珠間隔,每個部分二十七顆。
皇太后、皇后和皇貴妃配有綠色采,絳用明黃色,繡文為五谷豐登。
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和嬪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紅織金壽字緞和石青行龍莊緞;夏朝裙用緞紗,圖案與冬裙相同。
同時我們可可以從清朝電視劇中驗證,圖中的宮女穿著清朝的服飾,真是明朝皇帝,清朝宮女。一場華麗無知的鬧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