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幫服裝設計師楊鵬云:做人如做衣
楊鵬云受到英國設計師的好評。
8月15日,楊鵬云老人的遺體告別儀式在杭州殯儀館舉行。
他安靜地躺著,穿著自己設計、裁制的中山裝,一如他生前的淡定、從容。
這位從14歲遠赴上海學藝,當年在寧波中山路上開店、名震寧波乃至整個浙江的金龍服裝店老板、紅幫服裝設計師走了,享年96歲。
但他把自己擅長的書畫融入裁縫藝術、全面繼承并開創的紅幫精神將永遠留在人間。
在楊鵬云的子女眼里,父親留給他們的,不只是精湛的裁縫技藝。堂堂正正、寬容待人,“做人如做衣”的為人之道,才是給他們的最大遺產。
1.裁縫之鄉走出“紅幫傳人”
1931年,上海南京西路,匯豐洋裝店。
14歲的楊鵬云被父親領著,第一次來到十里洋場上海灘這家頗有名的洋裝店。
“原來衣服可以做成這樣!”這個出生在奉化農村,從小見慣了對襟衫、大褶褲、旗袍馬褂大衫兒的少年眼睛都看直了。
楊鵬云1917年出生在奉化西塢楊家溪頭村,當年的裁縫之鄉,全村一半以上的人都做裁縫,他家也不例外。父親楊和慶一輩子勤勤懇懇,靠著一手服裝手藝養家糊口。
同村里所有裁縫一樣,楊和慶最初也是做“中式裁縫”,就是現在所說的唐裝、漢服之類的旗袍馬褂大衫兒,都是用縫衣針一針一針縫制而成的衣服。
上個世紀初,西式裁縫開始在廣州、上海等少數大城市的租界出現,楊和慶聞到了“服裝革命”的氣息,便遠離故土,到海參威打工學藝,學會了“踏洋車”(當年對縫紉機的一種說法),開始踏入“紅幫裁縫”的行列。
關于“紅幫裁縫”的稱謂由來,據說是,因為第一代西式裁縫大多是外國人,這些外國人身上長著“紅毛”,本地人就稱他們為“紅毛佬”、“紅毛蠻胚”,為此,將這些裁縫稱為“紅毛裁縫”、“當紅裁縫”,又將跟著這些外國裁縫學習西式服裝的統稱為“紅幫裁縫”。{page_break}
紅幫裁縫大致分為三派,即羅派、日派和歐美派,當時主要從事西式裁縫的主要是沙俄人、日本人和歐美人。
學成后,楊和慶又東渡日本,在東京做起“紅幫”,不但賺到了更多的錢,還學會了正宗的日派紅幫技藝。
“我的爺爺很有眼光,他看準了有一天西式服裝必將取代中式服裝。”楊鵬云的長子楊龍飛說。
在楊龍飛記憶里,爺爺當時的英明選擇,也是父親生前常會念叨的:雖然當時中式裁縫依然一統天下,但隨著國門的打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涌進了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租界。
老外筆挺的西裝、西褲給呆板的中式衣衫帶來了新奇和誘惑,國人也開始效仿,可制作西式衫褲的裁縫非常緊俏,想找個做西裝的人非常困難,有的外國人圖方便,自己把裁縫帶在身邊,有的外國裁縫則看準這個商機,跑到租界開店。
中國人是非常善于模仿和學習的。剛開始,在租界絕大多數是外國裁縫,慢慢地就有了為數不多的中國裁縫,這就是第一代紅幫裁縫。
楊和慶決定外出學藝之后,西式裁縫的春天,來了。
在中國第一代“紅幫裁縫”中,以寧波奉化人居多,楊和慶就是其中之一。他們采取親帶親、鄰帶鄰、村帶村的辦法,逐步形成燎原之勢,不但發展了寧波地區的西式服裝業,并且全面承襲了紅幫裁縫的技藝。因此,有人將“紅幫裁縫”誤讀成“奉幫裁縫”,也算是“歪打正著”。
楊鵬云14歲那年,遠在日本學藝的楊和慶特意趕回來,把他送到上海學習西式裁縫。
他留了下來。
楊鵬云有時候會和兒孫們提到當年做學徒的辛苦。當時很少有正式學藝的機會,做的大多是一些拉拉風箱、絞絞水布的雜活;為老師傅跑街買香煙、盛飯倒夜壺為常事;有時還需要給師娘帶孩子。說學藝,其實只是提供一個環境,讓你看師傅是怎么做服裝的。
盡管如此,天資聰明的楊鵬云只用了兩年時間就對歐美派洋裝的技藝和工藝過程了然于胸。{page_break}
晚年楊鵬云。
“要寬厚待人,容得了人。人的一生如同做衣服,不同人的性格、體型、文化差異都很大,作為一名裁縫,就要去適應,去理解,不能以自己的個性去對待,要有海量。”
2.當年金龍服裝就像現在的“雅戈爾”
16歲,楊鵬云學成后回到寧波繼承祖業,父親楊和慶把一生所學手把手全部傳授給他,無論是羅派洋服還是日派洋裝,楊鵬云裁剪縫紉都運用自如。
2年后,他和父親在寧波市靈橋路租了間很小的門面,店名“永和”。雖然地段有點偏,但父子倆手藝好,勤勞,講誠信,小店的名聲很快打響,生意自然非常興隆。
沒多長時間,父子倆就積累了資金,在中山路租了一處大店面,改為金龍服裝店。楊鵬云30歲那年,開始全面掌管服裝店經營。
那是他最好的年月,也是金龍服裝店最輝煌的時期。
孫女楊雪芬告訴記者,當年的“金龍”,可能比現在的“雅戈爾”還有名。爺爺偶爾會講起一些細節:服裝店共三層,一樓做經營場所,接客、打樣、出樣、陳列樣品;二樓三樓為工場,當時有20多個車工;后面有個天井,作為宿舍和廚房。服裝店裝有玻璃櫥窗,這在當時是非常氣派的。里面除了陳列樣品,還有楊鵬云親手設計、繪制的樣圖。
金龍服裝店服裝的精工細作,款式的多樣,全寧波都無與倫比,寧波的高檔西裝幾乎全由他們包攬。當時寧波赫赫有名的毛懋卿———蔣介石的舅佬所穿的西裝全部是在他們店里量身定制的。
早期的金龍服裝店,不光是生產制作服裝的地方,也是紅幫裁縫交流學習的場所。當時行業中的老師傅,還有上海同行業的裁縫高手一到寧波,就直奔金龍服裝店,相互交流、切磋和探討。說到技術,楊鵬云總是毫無保留。{page_break}
同時,金龍服裝店還是鄉村鄰居從鄉下來城里謀生的首選落腳點。不管認識不認識,只要說是奉化老家來的,楊鵬云就來者不拒。碰上有困難的,他還免費提供食宿,愿意留下來當學徒的,他也歡迎。不少年輕人就在這里找到了謀生之路。他們學成后跑到上海,有的開店做生意當了老板,有的成了服裝店里的大掌柜。金龍服裝店雖不是學堂,卻也是“桃李滿天下”。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在寧波散布鼠疫,寧波特別是江北一帶的貧民區,瘟疫四散,大批村民都染上了鼠疫。當時的國民政府為防止瘟疫蔓延,竟要把那些瘟疫患者強拉去焚燒。那段時間,楊鵬云擱下店里的生意,發動組織股東和服裝業同行出錢買賑災物品、藥品,進入貧民區救助災民。
在楊龍飛的記憶里,父親不僅是位成功的紅幫裁縫,更是一位正直善良,有慈悲情懷的好人。時至今日,他還記得父親經常教育他們所說的話,“做人要堂堂正正,像所做的衣服一樣,穿在身上走起來要正、挺、平、不偏不斜。”
3.懂書畫讓他成為“文化裁縫”
舊時代,在裁縫界,大多數是半文盲,能寫自己的名字就算不錯了,讀過一二年私塾,算是有文化的了,小學文化可說是裁縫中的“知識精英”。
楊鵬云兒時不但上過私塾,受過美術教育,早有書畫功底。在22歲時,他還和一些“公務員”進“戰時培訓學校”上了高中文化課。這在上個世紀三四十代的裁縫隊伍里,算是鳳毛麟角,他是全浙江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個!
從事服裝行業后,他將相當一部分精力都花在服裝設計上,把紙板排版進行改良,本來一塊料做一套服裝,到了他手里二塊料可裁剪成二套服裝,另外還可裁出一套小服,省料省錢,甚受歡迎。
在那個物資奇缺、厲行節約的年代,“以舊改新”成為時代的一大特色。楊鵬云經過數日冥思苦想和反復實踐,他愣是將一件長衫改制成了一套中山裝,成為一項創造性的勞動成果,引起了不少的轟動。當時的浙江省輕工業廳還請他去杭州宣講、示范。
楊鵬云的名氣為他帶來了更多的機會。1958年,他被選送到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深造,學習繪畫、設計和服裝史等課程,同時兼任服裝教學教師。
1961年從北京返回杭州,他每周兩次去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直到退休后,他還是以書畫為伴。其間,他得到潘天壽、吳茀之、鄧白等國畫美術大師的指點,書畫技藝得以顯著提升。
三年深造期間,他一直在研究中國古代的服裝同西裝如何更好地融合。當時輕工業部、手工業總聯社的領導出席大型活動,包括出國,都點名讓他做禮服。
在那里,他還差點成了大學教授。當時這批學生共53人,年齡大多為30歲至35歲,40歲以上就只有楊鵬云一人。學業臨近結束,班主任找到他,說他有服裝實踐的經歷,要他給同學們講授服裝實踐課。
原本是前去學習的學生,一下子要成為給別人授課的老師,楊鵬云有點惶恐,好在他有多年的裁縫經歷,之前還在杭州講過課,他輕松地完成了這個額外任務,而且所授課程頗得學生的好評。
中央美術學院分管服裝系的張仃副院長隨后找到他,要他留下來做老師,教服裝實踐課。張副院長說,學院擬新增服裝系,來年開始招生。留下來的話,住房安排在專家樓,按教授級配備。
這著實讓楊鵬云興奮了好一陣子。大學是他夢寐以求的,現在要到大學當教授,這是他之前想也沒想過的好事。可驚喜沒多久,這好事就泡湯了。新增專業未獲批準,他的教授夢落空了,又回到浙江工藝美術研究所上班,從事全省的服裝輔導工作。{page_break}
4.陰差陽錯的人生遺憾
他原本以為,這輩子可以就這樣靜下來好好研究服裝,為紅幫裁縫的傳承與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可接下來的文化大革命徹底荒廢了他的所學。
這場浩劫,服裝界也在劫難逃。曾經流行的連衣裙被認為是修正主義,西裝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旗袍更被貼上封建余孽的標簽,稍微花哨的衣服被打成“奇裝異服”。
當時人們的穿衣有“老三樣”、“老三色”之說。“老三樣”指的是干部裝、中山裝、人民裝;“老三色”則指藍色、灰色和黑色。洗舊的軍裝、軍便裝也是很時髦的服裝款式,大家爭相模仿。在這個年代,楊鵬云的裁縫之路似乎已走到了盡頭。
不僅如此,文革期間,楊鵬云還莫名其妙地成了“反革命”,被帶上“高帽”挨批斗。
當年的情景楊龍飛依然歷歷在目:父親戴著“資本家”的牌子,低著頭,跪在長條凳上,拳頭就像雨點一樣落在他的背上、頭上。
這一切,父親一個人默默承受,上班挨批,下班回來依然笑呵呵的,瞞著全家人,仿佛什么事情也沒發生。直到“大字報”貼到家里,母親才知道出了事。她無法忍受這種冤屈,抑郁成疾,沒幾年就去世了。
許多年后,楊龍飛才聽父親說起當年被批的真正原因,那是緣于解放前掌管金龍服裝店時出的一樁子事。當時的金龍服裝店生意興隆,來往客人甚多。不知道啥時候,這里成了四明山新四軍的一個地下交通秘密聯絡點。后因有人叛變,這個秘密聯絡點遭到破壞,多名地下工作者被捕。被蒙在鼓里的楊鵬云也因此遭遇牢獄之災。幾經周折,這才撇清了同自己的關系。
沒想到,20年后,他受其牽連,變成了“反革命”。
盡管蒙受了不白之冤,楊鵬云堅信自己是清白的,他用豁達對抗著那場荒唐的批斗,最后終于挺過來了。平反后,楊鵬云又“重操舊業”,成了服裝廠的技術工人。
對于那段瘋狂的歷史,他很少提起。他的理解是,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吧,多責備也無益,最重要的是做好以后的事,走好以后的路。
在楊龍飛的眼里,這是父親的包容。父親常說,要寬厚待人,容得了人。人的一生如同做衣服,不同人的性格、體型、文化差異都很大,作為一名裁縫,就要去適應,去理解,不能以自己的個性去對待,要有海量。
8月13日,楊鵬云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臉上還是那么的慈祥和端莊,這令他的子女們都很寬慰。
生前,楊鵬云偶有感慨,留下了些許遺憾:他有精湛的紅幫技藝,可只在金龍服裝店那幾年派上了用場。解放后,本該大顯身手,可物資緊缺,厲行節約,紅幫技藝“無用武之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深造期間,他本有望成為服裝界的教授,可最終落空。改革開放后,服裝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可他已是垂暮之年,退休在家。
但愿到了另一個天地,他不再有任何遺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