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實體店與租戶頻現“窩里斗”
2013年12月初,三好街一家電腦城的20多家業戶暫時歇業,向商場施壓,要求降低租金。2014年1月3日,沈陽某地下商城百余商戶閉門求降租金,商戶坦言受淘寶等網購沖擊,實體店微薄的利潤已應對不了連年上漲的租金。2014年1月6日,沈陽某大型服裝城200多業戶拒絕開門,抗議高昂的檔位價。
短短一個多月連發3起類似事件。面對電子商務的沖擊,沈陽傳統零售業顯得并不理智,東家漲租、業戶閉門威脅,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猶如“窩里斗”,實體商場市場生態也因此惡化。
在慌亂的應激過后,沈陽的傳統零售業到底應該怎么辦?今年兩會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與專家一起出謀劃策,共話電商來了后,傳統零售業,如何“過冬”。
新聞背景
日前,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百貨零售業增速下滑明顯,電商網購對傳統百貨的擠壓洶涌而來,目前百貨行業的平均凈利潤水平僅有2%-3%。傳統百貨正在步入微利、微增長時期。
在三好街經營了10年的馬勇對此感受頗深。10年前,他僅憑借代理小小的Mp3就賺得了第一桶金。但10年后,他代理商品多了,銷售額卻在逐年萎縮。“京東、淘寶出現后,越來越多的顧客選擇網購。有時我們一件商品只有幾元錢的微利,卻還是拼不過電商的底價。”馬勇說,僅實體店租金這一塊,就是他們無法與電商對抗的死穴。
在某大型服裝商城經營服裝生意的王濤也有同感。“散客到我們店鋪試衣服,回頭就去網上買,批發戶也在逐年流失。”王濤說,頭幾年是感覺淘寶和自己搶生意,準備平分天下。可如今他感覺電商是來要命的。
記者粗略統計,感覺備受電商沖擊的傳統零售業,首先是家電、服裝、圖書、汽車飾品、小食品等。用馬勇的話說,他們可能會“死前邊”。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云也曾拋出過“獅羊論”。他認為,“就像獅子吃掉森林里的羊。傳統零售頻遭看衰,其中轉型、洗牌、挑戰、死亡等都是常見的詞匯,這反應了目前傳統零售商面臨的困境。”
講述人 一市場管理者
檔口空置—漲租金—閉門抗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鞋類批發市場管理者告訴記者,最近幾年受電商的沖擊,傳統商業份額下滑,市場的投資方同樣感到寒意。此外,不斷興起的城市商業綜合體也在分享著蛋糕,但沈陽及周邊城市民眾的購買力畢竟是有限的。各方因素加在一起,有些實體市場的檔口甚至出現了空置現象。“如果不采取租金上漲的方式,市場管理者同樣難以維系運轉。”這位管理者坦言,有些投資方甚至對前景不看好,準備提前上岸。
而業戶方面的想法也很直接。“這幾年受淘寶等網購電商沖擊,實體市場業戶經營舉步維艱。如果投資方不看好前景決定避險,那犧牲的只能是業戶的利益。”一位老服裝業戶告訴記者,他們生存在商業鏈的最底端,也是最倒霉的,猶如肥羊任人拔毛。而閉門抗議,往往是他們能做的,也是唯一的抗爭手段。傳統零售業真的走向了末路?如何應對?今年兩會,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采訪了相關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社科院研究員,聽聽他們的看法。
事件
講述人 市人大代表宣曉萍
閉門謝客傷自己,不妨建網購平臺
沈陽市人大代表宣曉萍是五愛市場的老業戶。“眼下電商對實體店沖擊嚴重,如果投資方再漲租金,業戶是沒辦法承受的。不過采取不營業的方式來抗爭,對業戶來說傷害也很大。賠著日租金不說,好不容易積累的客戶源,也會給嚇走的。”宣曉萍說,這就好比住在個問題小區,大家都說這里不好,到頭來誰家的房子也賣不上價。
宣曉萍認為,像五愛街、三好街、鞋城這樣歷史悠久、自然形成的傳統市場是不會消失的,在這個轉型升級的時期,業戶應努力營造立體銷售平臺,各方再加大扶植力度,是可以共度難關的。
“很多實體店商家都是獨家代理,利用這個優勢可以建立自己的網購平臺,形成立體銷售模式,這樣受電商沖擊就會小很多。”宣曉萍說,去年五愛市場就推出了“五愛購”平臺,形成了線上、線下的立體銷售模式,抵御電商的沖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