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最廣貨”系列活動正式開啟
隨著制造業轉型升級,電子商務的崛起,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方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革,廣貨隨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其中先進制造業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0%,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8%。不難看出,廣東工業升級的態勢比較明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制造業正在蓬勃發展。
新時代下的“廣貨”應該如何定義?廣東智造又該如何擁抱轉型升級的浪潮,成功走出廣東?日前,舉辦“尋找最廣貨”專家研討會,正式啟動“尋找最廣貨”系列活動,8位專家聚集一堂,把脈“最廣貨”,為新廣貨的定義、尋訪及推廣建言獻策。
正如提起意大利,人們馬上會聯想到皮革,提起法國會想到服飾、日本則會想起其數碼產品,那么提到廣東特色的產品又有哪些呢?廣東省高科技產業商會執行會長王理宗對此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廣貨應該是指在社會上具有廣泛聯想性、關注性,同時又具有工匠精神的產品,代表著廣東人獨特的精神內涵和價值取向。不僅是實體商品,創意和服務等無形商品也可以被歸類為廣貨。”
研討會上,多位專家表達了對于品牌的重視。商務部經貿政策咨詢委員會專家、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廣東財經大學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表示,廣貨的定義最終要回歸到品牌本身,是否能成為“最廣貨”,要看其市場占有率、品牌知名度、品牌影響力、品牌的美譽度等。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副院長、中國品牌營銷學會理事段淳林指出,廣貨不僅要強調產品功能,更要體現品質感,要有社會責任和使命。
雖然角度不一、觀點不盡相同,但廣東特色、歷史深度、時代記憶是專家們達成的共識。王理宗認為,“最廣貨”必須包含道德人格、人文特質、價值內涵、品德屬性、社會責任、民族擔當等。據了解,此次“尋找最廣貨”系列活動將分為“什么是最廣貨”、“尋訪最廣貨”和“致敬最廣貨”三個階段,包括專家論壇、海選投票等多個環節。
尋訪活動將深入廣貨的生產基地逐家探訪,挖掘廣貨的優良之處、深厚的歷史底蘊,以及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所體現的科技含量和創新精神。投票海選則將讓更多的市民參與到尋找最廣貨的活動中來。另外,還將舉行致敬盛典等活動,提高廣貨的持續關注度。
昨日,出席論壇的8位專家現場受聘加入南都“尋找最廣貨”專家庫。另外,廣東省發改委原主任、廣東省投資協會會長李春洪,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廣州市政協委員、正佳集團副董事長謝萌,中山大學傳設學院院長張志安,廣州美院工業設計學院院長童慧明,評論員陳揚等也受邀成為專家庫成員,為“尋訪最廣貨”的活動提供智力支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