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與媒介:蠶種西去之旅(2)
在這里我們必須澄清兩件事情,其一是所謂東國到底是不是當時雄踞中原的中國。東國如指中原王朝,將蠶繭帶到于闐,萬里跋涉需一兩年時間,蠶早就羽化為蛾了,絕不可能傳人于闐,所以這里的“東國”并非指中原王朝。因此只能是指于闐臨近的國家了。當時于劂以東的國家有精絕、鄯善等。斯坦因曾在精絕尼雅遺址發現了公元4世紀前的桑樹;黃文弼《羅布淖爾考古記》中以漢魏時鄯善(樓蘭)王是中國外甥為理由,推論鄯善應先于于闐有蠶桑。據此可知,絲綢之術是經鄯善輾轉傳往于闐的,玄奘所稱“東國”應是指鄯善方為合理。其二就是“西”的概念,穆王西行與張騫出使西域,同是“西”去,而目的地卻不同,但不能回避的是,他們的努力都是為了加強中國與真正意義上的西方(現代人理解為文明得以交流、借鑒,進而不斷前行與發展。同時,我們不僅通過傳播了解到不同的文受外域文化,并以更開闊的眼界去感知世界。
因此,有了這樣一個明晰的思路我們便可以更準確地捕捉到傳播繅絲的秘密流出中國之后,高昌、龜茲、疏勒都能紡織絲錦了,后來費爾干納、波斯也都掌握了這一技術。不過,大量進口絲綢的東羅馬帝國獲知養蠶繅絲的秘密可謂坎坷,這是因為來自中國的生絲原料,必須以西路上的各國,特別是波斯為中轉站,再運往拜占庭各地,從中的層層盤剝可想而知。為了擺脫受制于人的被動地位,東羅馬急切地找尋絲綢的源頭。據傳,公j-c5ss年,兩位尼德里烏斯派(基督教派之一)的祭司偷偷將蠶種和桑樹種放在竹子手杖里,違反禁令帶出中國,奉獻給了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才使得絲綢產業在拜占庭得以推廣和發展。另據普羅科波的《哥特戰紀》記載,公元552年,幾位印度僧侶向東羅馬皇帝建議自行產絲,并把蠶子帶到拜占庭。不管怎樣,拜占庭繼波斯之后也能養蠶繅絲了,正如美國歷史學家海斯通所言: “這些蠶卵比與它們等重的黃金更有價值,因為它們意味著絲綢業在小亞細亞和歐洲的開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