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龍鳳旗袍”傳承中國文化
就在國慶前,來自上海的“龍鳳旗袍”得到一個好消息,龍鳳盤鈕獲得了2009中華老字號博覽會最佳技藝展示獎。
就是這盡現女性柔美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龍鳳海派旗袍制作技藝,如今正在申請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事實上如今我們所熟識的旗袍和從前滿族旗袍已大有不同,這種收腰開省盡顯女性體態曲線的旗袍正源自于20世紀20年代后的上海,今后它將有望成為旗袍界的全國“非遺”。
新式旗袍源自上海
如今我們所熟知的旗袍正是源自上海的海派旗袍,它不像當年的滿族旗袍寬大平直、不顯現形體,而是吸收西式裁剪方法,開省、收腰,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并從貴族旗女袍服演變為平民化的女性時裝。20世紀30年代,海派旗袍的創引領了全國潮流,龍鳳旗袍至今仍保持海派旗袍的遺韻。
靜安區文化局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龍鳳旗袍的歷史可追溯到清乾隆末年,也就是1795年左右。當時,上海已出現專做中式服裝的“蘇廣成衣鋪”,以蘇州精湛技藝和廣州新穎衣式而著名。至20世紀20年代, “蘇廣成衣鋪”已遍及上海,最多時有2000多家,成衣匠達4萬余人。
龍鳳旗袍制作工藝的第一代傳人朱林清,出身蘇廣成衣鋪,1936年,創辦了“朱順興”中式服裝店,將傳統中式服裝制作技藝,運用到海派旗袍上。解放后, “朱順興”與其它四家中式服裝店強強聯合,成立“上海龍鳳中式服裝店”,繼承了“蘇廣成衣鋪”特色,成為滬上最著名的手工旗袍制作商店,至今仍保留前店后工場的模式。
旗袍更似工藝品
龍鳳旗袍繼承了瀕臨失傳的蘇廣成衣鋪鑲、嵌、滾、宕、盤、繡的傳統工藝。精選的面料和通過手工鏤、雕、繡形成的圖案,以及寓意吉祥的盤扣,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
尤其是盤扣的工藝極為復雜,制作時的力度和精度,要求都比較高,一件旗袍上的盤扣往往要花費一天或者幾天的時間,成為旗袍的亮點之一。再比如做滾邊時,按照傳統工藝特色,要求達到“寸金成九珠”的效果,即一寸長度里有九針,這一系列技藝在中國旗袍制作領域里都可堪稱為絕技。而運用“鏤、雕”等絕技在絲絨或其它面料上,用手工鏤雕出“龍鳳、如意、蝙蝠、花卉”等各種精美圖案,然后貼縫在旗袍或中式短襖上,這更使旗袍在實際衣物之外,成為一件工藝品。
今后將開習藝所
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盡管旗袍有著獨特的韻味,但由于工序繁多、技術復雜,如今這套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人已寥寥無幾。加上龍鳳旗袍采用手工制作,雖然成衣效果極佳,但由于制作成本高,價格高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旗袍的市場銷量,此外現代簡潔的裝束也讓體現傳統民族文化的旗袍漸漸失去市場。這些都成為旗袍繼續傳承的最大阻礙。
靜安區商委的有關人士表示,今年五月起,龍鳳旗袍在陜西北路老字號一條街上開出一家實體店作為展示的平臺,,這也是政府對海派旗袍的一種支持。龍鳳旗袍的負責人告訴誰記者,房租只有正常的50%左右,只要有可行性項目政府還將給予無息貸款,并在培養傳人的費用上給予支持。事實上,幾個月下來,龍鳳旗袍每個月的營業額都在六到七萬元,已大大超出了原先的預想。在近南京西路的陜西北路上和洋品牌一爭高下,讓經營者嘗到了甜頭:“80%的顧客都是年輕白領,成為海派旗袍文化的新生力量。”{page_break}
有關人士透露,今后,龍鳳旗袍還將開辟出新的習藝所,用于培養傳承人的專用場地,有專門的傳承人以幫帶的形式培養新生力量,使龍鳳旗袍的制作技藝得以傳承。
龍鳳登對的男女中裝,每件都價值過萬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