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虛標產地被查 產地標簽何以容不下“武漢遭”
國內市場相當份額,然而整體品牌缺失――查還是不查,讓漢正街第二工商所所長黃斌峰有些糾結。
上個月開始,漢正街步入女裝最旺銷的月份。但也就這一個月來,漢正街第二工商所就連續查處了漢正街中心商城6家女裝商戶。
這6家商戶被查的原因只有一個:虛標或不標產地,虛標的產地多為廣州、上海、深圳、杭州等。
月產5000萬件,占據大半低端市場
1日早上8點不到,漢正街中心商城內已擠得水泄不通。
一家家商戶門口,一摞摞服裝擺得齊人高,羽絨服、夾克、長褲等應有盡有。成袋的衣服,直接往小板車上碼放,運往物流公司發向全國各地。
黃斌峰介紹,從九十月份開始,每天都是這樣繁忙。“這些衣服是從外地購進的,還是自己生產的?”記者問一家商戶老板。
該老板邊清點衣服,一邊頭也沒抬地說:“我們都有廠,衣服都是自家生產的。”
這些所謂自產自銷的服裝,標牌上打著“爵士華倫天奴”的牌子,標注的產地卻是“深圳爵士華倫天奴有限公司”。據事后核實,所標產地是假的。
隨后,記者依次翻看了七八家商鋪標牌,打的產地多是杭州、廣州等地,還有兩家沒有打產地。
按法律規定,生產的服裝,必須要標注真實廠名、廠址等信息。
省服裝商會副會長周勇,也是漢正街成千上萬的老板中的一員。在這個市場打拼了近十年的他,對這里了如指掌。
周勇介紹,漢正街以自產自銷為主的商鋪,除了中心商城外,還有老三鎮、中心市場等,商戶總數在5000家左右。一般來講,每個門店背后,都有一家50個工人以上的工廠。這樣的廠平均月產服裝1萬件,高的甚至達到兩萬件。保守估計,每個月漢正街賣出的漢產女裝都在5000萬件以上。
剛從河南考察市場回來的周勇說,從武漢往北走,河南、山東、北京、黑龍江等地的平價服裝批發市場,漢產服裝都占了一半以上,有的市場占有率甚至高達70%。而且,越往北所占份額越大,越往農村越有市場。而在湖南等南方市場的占有率也超過30%。
散開的筷子,被迫標上“外地造”
上世紀80年代起,漢派服裝紅火,涌現了像“太和”、“佐爾美”、“紅人”等一批知名女裝品牌。
到2000年后,漢派服裝的品牌輝煌不再。“但是一些小的服裝作坊依然發展很快”,周勇介紹,這種“前店后廠”的模式,曾廣泛扎根于漢正街的街巷角落。
由于存在火災隱患,2006年,武漢強制將這種吃、住、生產“三位一體”的數千家小型服裝加工廠從漢正街遷出。
這些遷出的服裝廠,現主要分布在楚口區長豐鄉、江岸區石橋村、漢陽區磨山村、黃陂區盤龍城等地。
周勇說,金融危機之后,沿海的服裝外貿受到影響,在武漢打工和在沿海區別不大。近兩年來,省內潛江、漢川等地的不少縫紉工回到武漢,擁有資金和技術的,就開起了小作坊,當起了老板。漢產服裝的規模,由此越來越大,但是如同一把筷子散落一地,難以形成整體力量在市場上擁有“話語權”。2日,記者在漢陽磨山村看到,一排排民房內,每一家都擺滿了制衣機器,做服裝加工。今年43歲的韓老板,4年前從漢正街搬到這里。他說,這兩天一直在趕工,做的羽絨服主要銷往黑龍江和河南。
談及為什么不在產地上打“武漢”時,韓老板說,產地和廠家都是商業秘密。“為什么呢?我們這一帶的服裝廠,銷售模式都是隨機批發。具體來說,在批發市場租一間店鋪,客戶上門看樣拿貨,談成后客戶直接要求做當地的市級代理,然后現錢現貨交易。”
這樣一來,如果發出去的貨直接標有廠家、地址和電話,縣級批發商或零售商,就有可能越過市級批發商直接找廠家拿貨。市級批發商當然不愿意,都會對廠家提出不標明真實產地的要求。
為什么產地標廣州、浙江呢?多家小服裝廠老板說,這些地方的服裝,消費者認同度比較高,而武漢被認為是產水貨的地方。標上假產地,代理商也不會說什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