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翻新行業黑幕多 消費者需謹慎
舊衣服,在我國老百姓家里基本上都有一大堆。如何處理這些或者是款式過時,或者是面料泛黃的衣物實際上是一件相當讓人頭疼的事情。便宜一點的扔了也就扔了,可是像一些名牌服裝就不怎么舍得隨手扔掉了。真可謂是“穿之無味,棄之可惜”。這一點,在大部分愛穿名牌服裝,經濟條件又達不到可以隨心所欲購買名牌服裝的年輕人群體里表現得特別明顯。于是,一個新興的翻新、整染服裝的行業應運而生。
目前,在紡織服裝翻新行業內產業鏈基本已經形成。從翻新、整染設備,到各種配飾補充以及經營模式都已經初具雛形。但是,和紡織服裝產業鏈條上的其他行業一樣。紡織服裝翻新行業同意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潛規則”、“土辦法”。同時,也正由于這個行業從事的業務性質所決定。紡織服裝翻新行業里面的暴利更高,黑幕更多,反應出的問題更加讓人怵目驚心。
循規蹈矩:小商家的幸福生活
目前,在我國各大城市都有幾乎遍布各處的服裝翻新、整染的小店鋪。這類店鋪大多是由以前的縫紉店、干洗店等相關行業發展而形成的。并且,服裝翻新所以帶來的利潤已經開始超越其原來所從事業務產生的利潤。
張曦是昆明一家國有企業的下崗職工,2008年他拿出自己全部積蓄在當地開起了一家服裝干洗店。剛開始的前兩年,干洗店的生意還算不錯。張曦每月經營干洗店能收入3000到5000元。然而,進入2010年之后,干洗店的生意便一落千丈。原因是在他干洗店附近的兩條街上,陸續又新開業了3、4家跟他經營范圍基本上一模一樣的干洗店。競爭大了,不但生意比以前差了很多,并且由于洗潔劑等原材料的價格上漲,他每洗一件衣服的利潤也更加低了。
就在張曦對自己從事的服裝干洗生意蕭條而焦頭爛額的時候。2010年3月的一天,他無意在報子上看到了一條關于外地服裝翻新、整染行業生意火爆的消息。這個消息無疑讓張曦眼前一亮,讓他似乎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于是,他開始四處尋找有關服裝翻新這方面的資料。最后幾經比較、篩選之后,張曦最終決定前往山東,加盟一家服裝翻新企業。
在山東這家服裝整染、翻新企業,張曦比較系統的學習到了紡織服裝產品染色、改色、拼色技術以及簡單的服裝印花、縫紉、裁剪等技術。隨后在交了一筆加盟費之后,張曦帶著全套設備回到了昆明。并且,立即在自己的干洗店里面展開了這項新的業務。由于噱頭新穎,也確實有一定的市場需求。所以,張曦的紡織服裝翻新業務開展的很好。
每天都有一些慕名而來的顧客拿著自己閑置在家的舊衣服前來要求張曦幫忙重新染色或者是整改領口、袖口等。每件衣服的翻新費用大約在40―50元之間,毛利潤最少也能達到20―30元。按照當時張曦每天20余件衣服翻新的業務量來計算,他的這項目服裝翻新業務每月至少能給他帶來近萬元的收入。
服裝翻新,投資小,見效快相對來說門檻很低。所以,就在張曦的業務蒸蒸日上的時候,越來越多服裝翻新店也開始出現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實際上,就目前服裝翻新行業的總體情況來看,經營情況并不樂觀。除了部分入行較早的服裝翻新店,有固定的大客戶(賓館、學校等)經營情況尚可之外。很大一部分服裝翻新店還是依靠干洗、縫紉等與服裝翻新業務搭配經營才能生存。
另外,服裝翻新行業加盟連鎖的情況也是魚龍混雜。炒作、蒙騙加盟人員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同時,由于從業人員培訓時間不長,掌握的技術手段有限。所以,服裝翻新的質量很難有多大的保障。類似由于翻新過程中出現紡織服裝產品損壞,以及翻新效果不理想等情況也是經常發生。由此帶來的消費者投訴也日益增多,同時由于服裝翻新行業的各種法律、法規還不是十分健全,所以服裝翻新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還較多。
服裝翻新行業的健康、和諧發展,除了相關從業人員的自律之外,相關職能部門也還需要加大監管力度。{page_break}
觸目驚心:洋垃圾的灰色渠道
說到舊服裝翻新再出售,自然就不得不提到廣東省陸豐市的碣石鎮。碣石鎮歷史上是依托碣石灣而發展起來的漁商城鎮,交通運輸方便,水路距香港和汕頭都是115海里,距澳門和廣州分別155海里和213海里。改革開放前,這個臨海的小鎮人民大多以捕魚為生,生活過得單純而祥和。但改革開放之后,由于這里的地理位置特殊,走私拼裝摩托車等行業一度非常興旺。
后來,隨著政府有關部門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走私拼裝摩托車的生意逐漸淡去,但走私“洋垃圾”服裝產品倒賣的生意卻意外的興旺了起來。碣石鎮新饒村,村鎮建設規劃顯得凌亂,幾天不大不小的巷子排列其間。但跟其他村鎮大不一樣的是,這些巷子里都密密麻麻的開滿了店鋪,顯得十分熱鬧。更讓人吃驚的是,這些店鋪都無一例外的在從事著“洋垃圾”服裝的倒賣。這個行業在當地被叫作“舊衣服”生意。這門生意在當地規模之龐大,參與人數之眾多,不得不用“膛目結舌”來形容。
張麗君是碣石鎮本地人,幾年前她就跟周圍大多數人一樣開始走起了所謂“舊衣服”翻新倒賣的生意。每隔幾天凌晨,她都會按時來到碣石鎮“洋垃圾”服裝進入的大本營。一片在當地一個叫“獲州水產品批發市場”旁邊的一塊空地上。此時,這里早已經是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基本上,所有通過各種渠道運到碣石鎮的“洋垃圾”服裝都在這里卸貨。
空地上停放著4、5輛集裝箱大貨車,據了解每個此類的集裝箱大貨車大約可以裝載10噸多的“洋垃圾”服裝。在這里,二手的服裝由于數量太大都已經只能用重量來計算了。簡單統計一下,按照一件“舊衣服”半公斤左右的重量來計算,僅僅一個集裝箱貨車拉來的服裝就在20萬件左右。并且,這里幾乎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洋垃圾”服裝非法進入我國服裝市場的數量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張麗君,在隨意挑選了幾大包“洋垃圾”服裝之后便自己用三輪摩托車將其拉回到店里。每包“洋垃圾”服裝的重量在100公斤以上,在當地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單件挑選跟一包一包的購買“洋垃圾”服裝的價格也是不同的。前者相對較貴,而后者則便宜,但里面“舊衣服”的成色、質量等就全憑購買者的運氣了。
“洋垃圾”服裝產品進入這些零散的店鋪之后,張麗君及其雇工首先的一道工序就是將包里面的衣服進行分門別類。男士的、女士的甚至還有兒童的按照款式、厚薄分開防治。這些“洋垃圾”服裝一開始從集散地運到店鋪時,被堆放得雜亂無章,猶若垃圾,從中幾乎找不到一件賣相好的。據說,這些衣服是因為在運輸過程中為了節約集裝箱的空間,盡可能多的裝“舊衣服”才故意壓縮得嚴嚴實實。給人的感覺就想鹽水壇子里撈出了的泡菜,皺皺巴巴。
隨后,這些“洋垃圾”服裝就開始被經營戶們進行翻新的處理。但這里對服裝的翻新處理方式比較起昆明等地的服裝翻新店鋪來說,就更加簡單了。他們一般是用板刷跟去污劑將“洋垃圾”服裝表明比較明顯的污漬進行清洗之后,便開始補紐扣,貼商標等下一步工序。只有部分售價稍貴的毛料衣物,才額外進行熨燙處理。之后,絕大多數“洋垃圾”翻新的服裝便被掛在店鋪的隨意出售了。
在碣石鎮的“洋垃圾”翻新行業里,基本上全部的服裝產品都不會進行消毒處理。并且,這里幾乎所有出售“舊衣服”翻新的店鋪無一例外都是無證照經營。在當地,很多村民只知道加工和經營“舊衣服”的生意是見不得光的,但并不清楚這實際上已經是違法行為了。
在當地,目前打擊走私“洋垃圾”服裝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當地政府甚至還組織了專門的宣傳車,向廣大群眾宣傳這種衣服的危害。但是,就在大幅的宣傳標語下,碣石鎮狹窄的巷子里,仍然還有一輛接一輛的兩輪和三輪摩托在來回穿梭。源源不斷地將滿車滿車的“舊衣服”運到自己的店里去。而這些從國外走私入境的、攜帶大量病菌的“洋垃圾”服裝產品,在經過簡單的處理之后,就被當做新衣服銷往全國各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碣石鎮的“洋垃圾”服裝生意存在的時間已經很長,要想徹底取締也非短時間能夠辦到。實際上,對于“洋垃圾”服裝,大多數中國人并不陌生。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不法分子在鼓搗這種“生意”,稍作加工后賣給崇尚洋品牌的消費者。但這種服裝的危害卻一直沒有能夠引起一些消費者的警惕。
據了解,這類“洋垃圾”服裝大多來自于國外醫院的太平間、垃圾場,有的帶有皮膚病菌,有的帶有傳染病、性病甚至艾滋病菌,一般的清洗熨燙并不能消滅其攜帶的病菌。“洋垃圾”服裝大舉入侵,我們不能批評外國人沒有道德,只能怪我們“自己人不爭氣”。
經濟發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國人的健康為代價。“洋垃圾”服裝的泛濫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忽視、縱容了這個行業的發展。另外一個原因還是相關執法部門在打擊上沒有形成合力,海關、工商已經質檢等方面往往都是“各自為戰”。在一定程度上給“洋垃圾”服裝經營者留下了生存的“夾縫”,這都是應該引起我們注意和著手解決的問題。{page_break}
行跡隱秘:二手服裝的批發市場
上文說描述的僅僅是“洋垃圾”翻新服裝的集散地跟制造地的一些情景。但這些“洋垃圾”翻新服裝最后的去向,卻一直頗為隱秘甚至是詭異。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在我國紡織服裝行業世界領先的現在,我們似乎很難想象究竟是哪些人,哪些群體還在消費這類的二手翻新服裝。事實上,據了解在我國很多大中小城市,都存在著一個不為人知的二手服裝批發產業鏈條。這些二手翻新批發市場,往往就隱藏在我們的身邊,但如果不是行業內人士恐怕還不會引起注意,更不會了解到這個行業的真相。
在川北某地級市,跟普通市民談起二手翻新服裝的話題。絕大多數老百姓不但不清楚本市是否存在一個二手服裝市場,甚至還對此不屑一顧。大多數人并不會去購買所謂“價廉物美”的二手翻新服裝產品。但實際上事情卻并沒有想象中那樣的簡單。
在該市最繁華的地段,有一個從規模上來說是當地最大的菜市場。每天前來這里買菜、購物的群眾絡繹不絕。但是,這些老百姓可能想不到,就在他們平日里天天都要光顧的這個菜市場二樓上,隱匿著一個規模龐大,且存在時間相當長的二手服裝批發市場。
從這個菜市場穿過,再經過兩條小巷子就來到了一樁居民樓下。表明上看去,這不過是一個非常普通常見的樓房。但不同的是,在這棟樓的邊上,一個緩緩的斜坡直接通向2樓。不時能看到一輛輛的人力貨三輪車從二樓沿著斜坡進進出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走進這個二手服裝批發市場,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凌亂。各種衣服都“像模像樣”的掛在衣架上向消費者展示。在這里,很難看出二手翻新服裝的痕跡。基本上所有的服裝都是吊牌、商標一應俱全。只有走近了才能看出一些服裝上還留有污漬的痕跡和洗滌劑略顯刺鼻的味道。據了解,這里的二手服裝價格僅僅只有正品的10%左右。基本上都是一些周邊鄉鎮上擺地攤的人前來這里進貨,消費的對象也大多都是農村中老年人群。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鄉鎮銷售時候這些經營者一般不告訴消費者這是二手翻新服裝。大多用“外貿尾單”、“破產甩賣”等名頭蠱惑、誘惑消費者。另外,這部分長期在家務農的消費者也是貪圖便宜,并且鑒別服裝產品的能力非常有限。這也是目前“洋垃圾”二手翻新服裝仍然有銷售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
實際上,也并非所有的二手服裝經營都不可取。目前,在一些品牌服裝專賣店推出了“舊衣服代賣”的業務。另外,一些二手服裝銷售的網店也陸續出現。特別是在童裝市場,這種正規經營的二手服裝商店還是很有潛力的。
眾所周知,現在生活條件好,許多家長為孩子買的衣服都幾百,甚至上千,但孩子長得快,沒穿幾次就不能穿了。如果能低價出售給需要的人,絕對是個兩全其美的事兒。市民張女士就在一家兒童服裝專賣店里看到了一件幫別人代賣的兒童服裝。據說這件衣服僅僅穿著了兩次,但由于購買的時候就偏小,再加上紐扣掉了兩顆。于是,原本售價300左右的衣服,在這里僅標價50元。同時,專賣店也保證該件衣服是經過嚴格消毒處理過的。這樣一來,這件8、9成新的品牌童裝的性價比就相對很高了。
總而言之,服裝翻新行業利弊皆備,善惡都只在經營者的“一念之間”。但就目前我國對翻新服裝的監管力量尚顯薄弱,各方面法規尚不完善的情況下。消費者購買二手翻新服裝的風險還是相當大的,類似“洋垃圾”服裝產品在市場上也是客觀存在的。同時,大多數消費者并不具備鑒別服裝質量的能力,所以廣大消費者在購買二手翻新服裝的時候還需相當謹慎才行。另外,對于市場上的二手翻新服裝,特別是一些洋品牌二手翻新服裝的監管、查處也是我們各個相關職能部門無法回避的問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