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文化催生時尚“頑童族”
Grups——“頑童族”,儼然已經變作如今最時髦的都市人群
《紐約時報》是這樣定義Grups的:“他擁有十幾雙運動鞋,不惜一擲千金購置滿柜子的名牌牛仔褲,一說起最新的音樂大碟就停不了口。他不是孩子,也非十幾二十的嫩頭小子,這是一群正以自己的方式定義著青春,也一舉消滅了年齡代溝的成年人。”從Dandy、Hipp到Yuppie,Grups(我們且將它翻譯為“頑童族”)儼然已經變作如今最時髦的都市人群。比起死抱陳腐觀念哀悼青春,抑或倚老賣老地拒絕青春,頑童族開放、玩味和積極的態度讓人看到了豐富經歷與年輕心態的完美結合。在我們看來,Grups代表與展現了一種以非年輕人為主體的新年輕文化,更具有現代性和成熟意識。就讓我們結合2011春夏時裝最新潮流,從歷史與現在,從Grups的最佳代表人物到執迷年輕文化的優秀創意人,由各個方面入手,以頑童心態,為青春寫下新的釋義。
L!VE系列廣告中充滿了年輕和生動的面孔
青春正能量
時裝酷玩派人士請注意以下幾條消息:
不久前,Lacoste攜手法國插畫家Severin Millet推出的限量版童裝T恤。Severin Millet小姐繪制的鱷魚圖案活靈活現,女生款式上畫著一位身著時髦運動風裝束,手彈吉他的鱷魚小姐;男生款則是一位穿著優雅禮服,站在假日行李前的鱷魚先生,浪漫又討喜。即便穿不上童裝,收藏也會十分有樂趣。
全新的Lacoste L!VE第一個系列即被設計師大膽賦予波普幻象,讓人想起VictorVasarely與Daniel Buren的關于視幻藝術的作品。廣告大片也完全跳脫出原先Lacoste的常規,試圖樹立一個更年輕而深刻的Lacoste形象。畫面中一群并非完美面孔卻有著不同個性的年輕人,充滿聲色的派對掠影,如一幕青春舞會般令人印象深刻。
新任設計總監Felipe Oliveira Baptista先生在接受Dazed Digital網站采訪時說:“Lacoste,就是年輕和色彩。”
其實,我們對年輕精神的向往充滿某種矛盾式的生活理解,過慣嚴謹、事事追求一板一眼的工作狀態,又總向往一份躍動的青春之心。所以,無論你是四十不惑,還是剛和社會打交道,挑一個充滿青春正能量的時裝品牌作為衣櫥常備,總是沒錯的。{page_break}
Kenzo的模特在Lycée Buffon的體育場上款款而行
學院情愫
在巴黎這樣人文氣息濃郁的城市作秀,設計師們也仿佛格外偏愛校園。2011春夏, Antonio Marras就選擇了巴黎17區Lycée Carnot高中舉行Kenzo的男裝系列發布會。這是一個育牛人無數,出過德勒茲這樣大哲學家的老牌名校。在Lycée Carnot的體育場里,綠色的欄桿和屋頂鋼結構支架顯得生機而蓬勃,大片陽光透過玻璃頂棚灑在操場上,極容易讓人追憶起學生時代手不釋卷的那股子文藝情懷。秀場上擺放的椅子仿佛就是教室里直接搬過來的課椅,直叫觀眾們時光回轉到少年。再來看看魚貫而出的模特們,地中海藍白條紋、潑墨染印大花、草綠、寶藍、桃紅……讓人想起那句對于春的描述——一切都是新鮮的。最值一提的是,演員Joana Preiss、模特Hannelore Knuts等不少中性氣質濃烈的女人也出現在了秀場上, Marras讓這些女性模特們自己從整個系列中挑出自己喜歡的一套, 混在男模當中一道演繹這個男裝系列。Marras認為,這些依照男人身體而設計的衣裝穿在女人身上也會很好看 ——“這就是Kenzo的自由精神,打破規則。”
2011春夏男裝秀場,不少Louis Vuitton的模特都帶上這樣的“叛逆印跡”
叛逆印跡
說到時裝設計師中的Grups代表,Marc Jacobs認了第一,恐怕沒人敢認第二。這位生于1963年的設計師,自從猛然一天幡然驚醒,從胡子邋遢、蓬頭垢面的宅男形象一下轉變為每天要經過五道護膚程序、著裙裝謝幕、穿自己設計的女裝登雜志封面的“超級外騷男”后,常人的年齡計算規律就已經完全不適合他了。時裝圈從不乏頑童、惡童附體的設計師,而Jacobs的玩樂之心可是比起誰都不遜色。奢侈品和高級時裝對于他來說,從來都不是應該一本正經,端得高高在上的玩意。他與Birkenstock跨界綢緞Birkes;找Converse合作洋緞球鞋;他說如果自己要穿一件燕尾服,一定把它弄得皺巴巴,再找雙洋緞球鞋相搭配。在Louis Vuitton 2011年春夏男裝秀場上,Marc再次顯現出自己的天才混搭意識,把自己的那一身海綿寶寶、星星、卡通人紋身的背后功臣——紐約藝術刺青師Scott Campbell請了出來。中國的讀者們或許對Campbell不甚了解。自2004年在紐約開設紋身店Saved Tattoo以來,他服務了無數明星大腕,成為世界知名的刺青藝術家。他還舉辦過自己的藝術展,用雷射激光將美鈔切割出3D的立體骷髏圖案,極具視覺沖擊力。今季,兩大愛走不羈之路的創作怪才聯手,用叛逆張揚的紋身rock了一把中產階級的保守。秀場上,Campbell為模特們繪上設計過的刺青圖案,使其變為造型中的一個重要元素。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小試牛刀,仍然懼于刺青又想玩一把特立獨行的人們大可選擇Jacobs和Campbell合力打造的刺青手袋。以東方的麒麟為設計元素,黑色包袋上雕刻出的圖騰手工繁復、細膩而生動,絕對是小馬哥混搭法則中一只打破平庸的亮眼單品。誰說刺青只是荷爾蒙分泌過盛、一時沖動的產物呢?這個夏天,快快亮出你的刺青吧!{page_break}
Beatles是年輕文化的代表
年輕文化的過去與現在
當John Kennedy被推選為美國總統時,年僅43歲。那是1961年,上世紀50年代末期衍生出來的年輕文化開啟了這個時代的篇章,以至于在很多后人的追憶和想象中,60年代都與揮霍和放縱的青春密不可分。
從“垮掉的一代”到“嬉皮士”、“Mod”、“Teddy Boy”,這些風潮和陣營中,主角無一例外都是年輕人,高舉反叛主流階層的旗幟,以似乎永不會消亡的青春為籌碼。在Nick Yapp撰寫的一本關于上世紀60年代的書籍中,他是這樣形容的——“60年代的年輕人沖破了樊籠。他們成群地蹲在空房間里吸食毒品;他們穿著夸張的服飾;他們聽著那樣的音樂——就算不是魔鬼之音,也震耳欲聾到簡直可以把地獄都摧毀。他們打架、跳舞。更有甚者,他們形成了這個年代最重要的風潮。”
這絕非偶然,也并不是一蹴而就。1955年,還未發明出迷你裙的MaryQuant在倫敦英王大道開出專門面向年輕人的時裝店鋪Bazaar時,一切就已經凸顯端倪。二戰之后的嬰兒潮,造就了終于擺脫戰亂陰影,生活富足無憂的一代。中國人說飽暖思淫欲,而彼時西方這批年輕人已然到了淫欲思反叛的階段。在西方資本主義的語境下,抨擊占據統治階級的中產階級生活觀和道德觀成為他們首要的發聲內容。 一種有悖于主流文化的青年亞文化由此產生。音樂、時裝、藝術、電影……精力旺盛而又無所畏懼的年輕人編織起了一整個以這種全新思潮為向導的文化環境。 Edie Sedgwick、Jan Palach、Che Guevara、MickJagger,有著青春美好的面容及身體的偶像們,都因成為了這股風潮的領軍人物而被頂禮膜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