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戈爾:賺快錢的雙刃劍 服裝起家地產發展
雅戈爾以服裝起家,當整個服裝行業已經通行把生產、銷售外包出去,只做品牌,走輕資產的路徑時,雅戈爾卻選擇了截然相反的經營路徑。彼時擁有亞州最大服裝生產基地的雅戈爾開始在產業鏈上下游大舉擴張。在產業鏈下游,雅戈爾以服裝起家,當整個服裝行業已經通行把生產、銷售外包出去,只做品牌,走輕資產的路徑時,雅戈爾卻選擇了截然相反的經營路徑。彼時擁有亞州最大服裝生產基地的雅戈爾開始在產業鏈上下游大舉擴張。在產業鏈下游,雅戈爾在各大城市斥巨資買地買樓投資70億元左右建立500家專賣店,在上游,雅戈爾再花巨資建立棉花生產基地、水洗廠、紡織工業城。就這樣,從原料、面料、成衣到銷售,雅戈爾把服裝行業的戰線越拉越長,也變得越來越重。但拉長戰線后的雅戈爾,經營狀況不僅一直沒有表現出氣吞山河的氣勢,相反2009年、2010年雅戈爾的境外業務連續出現了負增長。這也讓雅戈爾開始將更多的精力花在開拓其他業務上。
瓶頸:地產及金融投資是否具有高成長性存疑,而三塊業務分拆一直難以取得進展,瘦身并不容易。
新引擎:金融投資及房地產開發。
現狀:2010年雅戈爾投資業務浮虧近20億元,而今年的業績增長卻依然要靠股權及地產投資。
當初為了“豐富產業鏈”而涉足股權、地產投資的雅戈爾,如今儼然有了服裝、股權投資、地產投資三駕馬車的牽引,甚至后面兩項業務的利潤率一直遠遠高于主業服裝。但如果把地產及股權投資看成雅戈爾的新引擎,顯然低估了新引擎的更大價值。一個追求基業常青的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需要能引領其二次騰飛的新業務,但對于泡沫化嚴重的房地產和股市來說,一個以傳統制造業起家的企業把重心放在這兩項業務上,依然屬于在泡沫化的商業環境里尋找簡單投機而已。
國人對房子的需求,催生了一個個地產神話,也催生了眾多企業跨界尋找利潤的欲望。紅豆、杉杉、李寧、雅戈爾等服裝企業,搖身一變成了開發商,海爾、海信、TCL等家電企業,也開始在土地上掘金。這其中,雅戈爾更是一直被當作典型,資本市場對雅戈爾的評價通常是“不務正業”,不專注服裝業務發展,醉心于從投資和地產業務中賺快錢。
我們來看看,雅戈爾的“不務正業”體現在哪里?僅今年,雅戈爾就已先后掏出合計高達55億元人民幣,認購了多達10家上市公司的非公開發行股份,其中包括蘇寧電器、福田汽車、徐工機械等,從雅戈爾公布的半年報來看,其投資收益高達9.43億元,占其營業利潤的77.18%;而在房地產業務上,僅2010年,雅戈爾就分別以24億元、33億元在杭州、上海高價拍下地塊,而之前,雅戈爾也因為頻頻高價制造“地王”,惹了不少非議。
而對于“不務正業”一說,雅戈爾的董事長李如成顯然不認同,他的邏輯是靠服裝掙的錢來投資房地產,金融投資則為后盾,以此來帶動雅戈爾產業結構的整體提升。李如成更是強調,如果沒有進入到地產和金融投資,雅戈爾不可能有200多億元的凈資產,服裝和地產都是雅戈爾的核心業務,這一業務方針至少堅持20年不動搖。
但類似雅戈爾的實體企業紛紛進入房地產領域,顯然并非什么好現象,也不是一個成熟商業環境應有的故事,壞影響更是顯而易見,因為這些企業在實體經濟和房地產領域可以騰挪資金,房地產調控成“空調”,實業經濟萎縮不前。
回歸到商業的常識,一個企業的新引擎應該是能帶動企業煥發二次青春,不僅僅是表現在凈資產上,它應該是對企業未來成長性、文化環境、產業結構等多方面具有實質性的積極影響,更重要的是它不應受環境及政策影響屬于朝陽及高成長、高科技含量的產業。但僅2010年,受累于股市持續低迷,雅戈爾的投資業務浮虧近20億元。因此,長遠來看,地產及股權投資帶給雅戈爾的只是短暫繁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