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婦女的七彩袖
婦女一般穿繡花小領斜襟長衫。兩袖由紅、黃、橙、藍、白、綠、黑七色彩布圈做成,白色,象征甘露;第五道藍色,象征藍天;第六道橙色,象征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紅色,象征太陽。
土族服飾
花袖長衫上面套有黑色,紫紅色或鑲邊的藍色坎肩,腰系白褐或藍綠布帶,帶的兩頭有花、鳥、蟲、蝶、彩云刺繡或盤線的花紋圖案。腰帶上有羅藏和錢褡褳。羅藏,是用銅、銀薄片制成,有獸頭形、圓形、桃形等樣式,其上有孔,一般用于系花手巾、小鈴鐺、針扎等什物,垂吊于腰帶左側。
錢褡褳,一般為長一尺五寸,寬四寸的小袋,兩端有繡花或盤線圖案飾物。女式的錢褡褳由三塊白底繡花條塊縫合而成,下端連三綹彩線穗。用作錢袋和裝飾品。下穿褶裙或褲子。有鑲白邊的緋紅百褶裙,裙分左右兩扇,形似蝴蝶兩扇紅翅膀;褲子膝下部分套著一節(jié)藍色或黑色的褲筒,土族語稱“帖彎”。
未婚姑娘習以兩鬢梳小辮,中間梳一條辮,三條辮子合辮在背后,用緋紅頭繩扎緊,系一海螺圓片。少女額前戴的額帶叫“箍兒”,白布繡花做成,寬二寸,長及兩耳,上沿連幾束彩線短穗和幾個小鈴鐺。有的姑娘頭戴一條繡花頭巾。其褲腿套一尺長的紅色“帖彎”,在膝下方用白色布條將“帖彎”與褲腿相連,使其經(jīng)緯分明。發(fā)式、“帖彎”顏色和額帶的不同,常是區(qū)別已婚或未婚婦女的標志。
青壯年男子一般戴紅纓帽和“鷹嘴啄食”氈帽。紅纓帽,系一種織錦鑲邊的圓筒形氈帽,為土族語“加拉·莫立嘎”的意譯。相傳由清代朝帽演變而來。因紅頂連一綹長約五寸的紅纓,故名。“鷹嘴啄食”氈帽,其樣式為帽子的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開。衣服是穿小領斜襟的長衫,袖口鑲有黑邊,胸前鑲有一塊四寸方塊的彩色圖案。還有穿繡花領高約三寸的白色短褂,天冷時在領子上襯以羊羔皮。
外套黑色或紫紅色坎肩,紐扣多用銅制。腰系花頭腰帶,為一塊十二尺長的窄幅藍布或黑布,其兩端縫上五寸長繡有花卉盤線圖案的接頭。穿藍色或黑色大襠褲,系兩頭繡花的白色長褲帶和花圍肚,小腿扎“黑虎下山”的綁腿帶,扎腿時把黑色的一邊放在上邊,故稱“黑虎下山”。此又是青年男女表示愛情之信物,象征忠貞不二,足穿白襪或黑襪,鞋子為雙楞子鞋和福蓋地鞋。
老年男子多戴禮帽。冬天戴皮帽,即用毛藍布縫成喇叭口,喇叭口內(nèi)縫以羊羔皮,可翻上或放下。帽頂上加有一顆核桃大的紅綠線頂子。穿小領斜襟長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帶,腳穿白襪黑鞋。
土族服飾
冬天下雪時,男子一般穿大領白板皮襖,領口、大襟、下擺袖口都鑲著四寸寬的邊子。勞動時穿褐褂,式樣為小圓領,大襟,配以藍布、黑布沿邊。所用褐子,由白色或雜色羊毛捻線自織而成。富裕人家的男子多穿綢袍及帶有大襟的綢緞背心、馬褂。民和縣三川一帶土族男子的衣著同漢族一樣。同仁縣五屯的土族男子服飾與藏族相同。
今天的土族服飾,隨著時代的前進而有很大的變化,有的服飾已消失,有的服飾經(jīng)過推陳出新,重放光彩。如舊時的繡花高領,如今變成直翻兩用領;蓋在“扭達”(頭飾)上的長頭巾“扭達爾秀巾”,變成今日少女使用的短頭巾。廣大土族青年,不僅喜穿本民族服飾,而且還愛著時裝,他們或使土族服飾時裝化,或使時裝土族服飾化,從而豐富了土族的服飾文化。
土族婦女喜戴耳墜,喜慶節(jié)日或探親訪友時,還要在耳墜下吊一對“面古蘇格”,即銀耳墜,如銅錢大小,桃形,正面有刺紋圖案。戴時用數(shù)串珍珠把兩只“面古蘇格”連起來,掛在額帶上。土族婦女頸上所戴項圈稱作“索爾”,用芨芨草扎成圓環(huán),蒙上紅布面,鑲以銅錢大小的圓海螺片約二十枚即成。
土族婦女講究頭飾,在土語里,頭飾叫“扭達”,式樣復雜,各地不一樣。有的叫“三叉”、“干糧”、“羊腔”、“馬鞍橇”等。現(xiàn)在,繁多的頭飾已經(jīng)沒有什么人用了,變得簡單方便。姑娘一般梳三根發(fā)辮,已婚者梳兩根,末梢相連,以珊瑚、松石等綴飾,再戴上織錦氈帽,十分漂亮美觀。
土族婦女的金、銀、銅制耳環(huán)多刻有花紋或鑲有紅珊瑚、綠寶石,下面還垂有五色珠,并在珠上綴掛穗子。其中最講究的要數(shù)“上七下九”或“上五下七”的銀耳墜。用數(shù)串五色瓷珠把耳環(huán)連在一起,珠串長長地垂在胸前,好似數(shù)條項鏈。

2、本網(wǎng)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wǎng)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nèi)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wǎng)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