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英國紡織服裝業從英國制造到英國創造的轉型之路
面臨環境因素、勞動力成本和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等因素的困擾,英國紡織服裝業從“英國制造”逐漸轉變為“英國創造”。本文通過在英國作為訪問學者的感受,通過三人三事微觀透視和分析了英國紡織服裝業從英國制造到英國創造的轉型之路。在創新理念的傳承和指引下,英國的紡織服裝業如何注重人文的傳承、本土創意設計師的培育、科研與教育領域的創新,使英國紡織服裝業從制造型轉變為創新型。
中國制造還是英國制造?
同樣款式、同樣品牌的服裝是 Made in UK的售價高還是Made in China 的售價高呢?對于很多人來說這似乎是無需質疑的問題,而圍繞這個問題在英國威爾士大學的一次研討會上就進行了激烈的爭論。這個研討會是由威爾士大學智能化服裝研究中心主辦的,主題是英國的智能化服裝產品的研發和制造。會上,某一英國高科技功能性服裝的產品經理坦言 “Made inChina”是降低制造成本的保證,而“Made inUK”卻可以提高售價。作為唯一來自中國的研討者,我提出了這樣的質疑,為什么“Made inUK”就可以提高售價?英國已經幾乎沒有紡織服裝的制造業,何來大規模先進的生產設備、何來技術精湛的熟練工人,如何保證批量產品的制造水平?提高價格的理由是什么,顯然不是。
創意融入人文傳承
西威爾士曾經是英國毛紡織業的重鎮,紡羊毛是人們的主要謀生方式。如今在這美麗的鄉村美景里很難以想象當時紡織機轟鳴,川流不起的河邊蒸汽機在給車間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的熱鬧場景。藝術設計評論家莎莉和她的雕塑家先生就住在美麗的西威爾士。在國家專項投入的支持下,莎莉花費兩年的時間將廢棄的老紡織廠進行改造,重建了一所威爾士國立羊毛紡織博物館。在經過精心設計的廠房里,可以生動地感受到工業革命以來威爾士羊毛紡織業的發展歷程。在生產工序的后整理車間里,具有上百年歷史的
由于“英國制造”。以“中國制造”目前的優勢,我的質疑似乎是有理有據,這樣的質疑也源于英國的制造業“has gone”!英國紡織服裝制造業的離去是由于環境因素、勞動力成本和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等原因所致,這也造就了英國紡織服裝業的轉型。而“中國制造”的優勢能保持多久,面臨勢在必行的轉型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呢?
由于十年前曾經在英學習服裝設計,在教學和研究上一直和英國的設計師、學者保持著不間斷的溝通,作為訪問學者再一次回到英國工作,對這十年英國紡織服裝業的轉變卻依然感受深刻,取代了大規模制造業的創意產業就仿佛一個無處不在的隱形產業對英國的產業轉型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織機轟鳴的老車間
設備依然沿用傳統手段進行羊毛織物的后整理工藝,而高科技的恒溫恒濕數字模擬系統則作為保持這些“老爺車”正常運行的技術保障默默工作著。莎莉還專門邀請威爾士的藝術家在博物館考察,用新穎的形式展現羊毛紡織的每一個生產步驟。走進博物館專門的車間能夠聽到紡織機運轉的轟鳴聲,看到紡織機生產威爾士傳統羊毛毯的情景。而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則讓每一位參觀者感受到了英國紡織工業曾經的輝煌和融入于點滴間的歷史傳承。
孕育創意的設計師“港灣”
就在威爾士的首府卡迪夫著名的卡迪夫灣中心,歐洲著名的大劇院旁,一個由舊時的航運庫房加上現代風格的延伸部分共同構成的 Craftin the Bay畫廊,寓意為港灣里的畫廊。展覽、教學、交流還有好喝的咖啡是這個畫廊最吸引人的地方。我的威爾士房東 Sue的設計作品就展示在畫廊里。Sue的身份多重,藝術學院的時裝史老師、紡織設計師、威爾士工藝設計協會活躍的會員。初次拜訪 Craft in the Bay畫廊就是和 Sue一起。Sue仔細介紹了這個美麗港灣中的畫廊與威爾士工藝設計協會的關系,畫廊就是協會的窗口,由會員們自己組織經營。會員中有專職設計師、藝術學院教師、工藝師,紡織設計是重要的一個類別。畫廊一樓展廳定期舉辦會員們的作品展,二樓由會員們開設的手工作坊給愛好者與孩子們一個學習和交流場所。展出作品也對外出售,會員們把畫廊經營得有聲有色,盈余主要用于對外交流及展覽支出。畫廊起到的展示、交流、經營的多種功能到讓人覺得像一個帶給設計師溫暖和力量的港灣。
創新的研究與人才培養理念
亞麻紡織是愛爾蘭的傳統工業,溫和的海洋氣候孕育了愛爾蘭多姿多彩的文化,亞麻紡織品也聞名世界。我的導師 Jane來自愛爾蘭,卻在英格蘭任了大半輩子的設計教師,創建了全歐洲首個功能性運動裝設計碩士研究生課程,培養了多名歐洲著名運動裝品牌的設計師因此獲得皇家藝術學院頒發的著名的設計教育創新獎。目前 Jane所負責的英國國家級課題是老齡功能性服裝的設計研究,這個前瞻性的設計研究課題涵蓋了對老年人行為習慣、消費心理需求的研究;智能化數碼技術在功能性服裝上的應用以及老齡設計研究及方法的探索。無論走到倫敦還是巴黎,Jane依然愛向人們提及自己是個愛爾蘭人。在 Jane的設計理念里,內在的舒適感受和外在的美觀同樣重要。她的服裝品牌專門為熱愛自然和運動的中老年人設計美麗、舒適的休閑服裝,選用的正是產自愛爾蘭的面料。作為英國創意設計教育的一員,Jane和很多同仁一起探索著英國創意發展之路,為英國培育著創新人才。
創新理念引領紡織大國的轉型之路
1589年英國發明家威廉李發明的第一臺紡織機就誕生在諾丁漢,其發明的基本原理沿用至今。18世紀發源于英格蘭中部的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造業強國,也導致了整個西方的社會科學方面的急劇進步。進入 21世紀,英國又成為最早提出“創意產業”并以此為理論進行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的國家。英國財政大臣喬治 ·奧斯本在發布 2011年度財政預算時指出:“從不列顛制造(Made)轉向不列顛創意(Created)再轉向不列顛設計(Designed),而下一個目標是不列顛創造(Invented)。”意在通過“不列顛創造”來改變英國經濟增長衰退的現狀。這也一語道破了英國近些年在行業轉型方向上的探索。從十八世紀的以“機器生產”
代替“手工勞作”的工業革命到以二十一世紀的“創造”代替“制造”的創意產業轉型,創新理念一直引領著英國成為制造強國,又轉變為創新強國。經歷了工業化社會、戰后社會、消費型社會、網絡化社會的發展英國及一些發達的西方國家已經進入了設計型社會。而曾經在環境、社會、商業構架之內的設計有了更廣泛的含義和機遇。面臨能源的緊缺、環境和資源的破壞,人口老齡化等全球關注的重點問題,用設計思維解決問題,設計推動社會發展成為可能。在設計創新和人才培養上,英國設計委員會提出的以設計為引導將社會學,市場經濟學,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進行學科交叉融合的模式為英國創新強國提供了保障。
英國紡織服裝業的轉型之路從制造到創造觀念的轉變開始、有創新技術與理論的研究、創新設計人才培養的支撐,走出了發展的瓶頸。注重紡織服裝的人文傳承;注重為本土設計師創造平臺;注重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減少對資源和環境的消耗和破壞。反觀我國的服裝紡織行業在達到人口密集型的制造業頂峰之后,面臨著諸多問題與瓶頸。“沒有創新,沒有能夠輸送創新血液的未來設計師,我們將依然是世界的加工廠,在利潤鏈中只能獲取最薄弱的那部分,并時常由于各種經濟和政治環境的制約而受到威脅。 ”因此創新是中國紡織服裝業向中國創造轉型的核心動力。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還要靠行業的調整、創新人才的培育、人文傳承的推動,而其中創新人才的培養也必然成為這一轉型的關鍵。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