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紡織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是核心驅動力
一個區域與其他區域相比,環境質量更高,對各類生產要素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從而形成獨特競爭優勢。如同水往低處流一樣,資金也會向交易成本低的地方集中,這在經濟學中,被稱作“洼地效應”。
資本具有逐利性,企業投資是必須要賺錢的,無論任何渠道,只要能提供企業贏利的空間和條件,那這個渠道一定是會被資本追逐的,被企業看好的。
降低生產成本是核心驅動力
企業追逐利潤的本性是產業轉移的內在動力。在經濟發達的產業轉出區,隨著產業的集聚,在資本、勞動力、技術這些基本生產要素有限流動的使企業生產成本上升,獲得的邊際收益遞減,而土地、水、電等其他生產要素成本增加,資本、技術等要素與它們結合的難度增大;產業承接地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產業經營成本也相對較低,存在成本的比較優勢,出現潛在的產業利差。
有這樣一批企業,他們眼光敏銳,看到了空間轉移帶來的商機,從東到西,從南到北,他們不斷找尋。浙江潔麗雅紡織集團就是探索中西部產業轉移的先行者,當然,他們也從產業轉移的投資行為中收獲頗豐。
潔麗雅集團總經理石磊從2002年開始,走遍中國的中西部,探尋原材料與生產基地的最佳地點。石磊說當時主要是找生產用的材料,在眾多棉花產地里,新疆棉花質量最好,但當時配套設施不行,所以只能放棄。生產毛巾需要大量用水,在中西部幾個省的綜合考察后,最終潔麗雅選擇落地水資源豐富的湖北,兼并收購了當地27個紡織廠,因為解決了當地下崗員工的就業問題,所以工廠的土地基本是零地價,由于工廠的位置大都在城市的中心地帶,所以這些土地在后期給潔麗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潔麗雅的毛巾系列產品目前占集團銷售額的70%,但大內衣品類這幾年正在以高速增長的速度占據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所以潔麗雅集團需要找尋和建立更多的原材料和生產基地。
2010年,潔麗雅在新疆阿克蘇投資了35億元。為何又重新選擇了新疆呢?石磊談到因為經過這幾年的基礎設施配套,當地建設兵團的水、電、氣、煤資源非常便宜,比如電費,每度才0.28元,而中國有些地方最便宜的也要每度電0.3元。在其他地區生產一噸毛巾需要4000元左右的成本,而在阿克蘇則控制在每噸1300元左右,從最基礎的生產成本上就具備了強大的競爭優勢,這才是真正的“成本洼地”,也是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模式之一。
石磊走過很多園區,同質化很嚴重,這個市場已然趨于飽和。他建議目前中國的產業園、工業園區如同服裝領域一樣,如果不是資源非常優秀,盡量不要做大門類綜合園區,而是要精細化,建立某一細分品類的生產鏈條,將產品配套和服務配套做精作深。配合集團的戰略目標,石磊希望下一步要找到物流發達地區建立潔麗雅工業園。
產業轉移也需要精準定位
近年來,隨著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戰略格局的調整,很多中西部地區都將承接紡織服裝產業轉移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重要途徑,紛紛建設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產業轉移的市場需求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異,進而存在潛在的產業利差。而區域之間的貿易壁壘,導致直接的跨區貿易難以完全實現市場的擴張,企業對利潤的追求,致使產業向存在著比較收益的欠發達地區轉移。其次,在綜合分析、對比本地資源、人才、技術的基礎上,找出本地的比較優勢,優先發展優勢行業。
“產業轉移是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企業向中西部轉移一定要把工作做實做細。東部產業集群要與中西部產業園區進行對接,要為企業和園區創造一個交流平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陳樹津在6月27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工作座談會上談到:“轉移方一定要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承接地要精心為企業服務,想到企業的困難和需求。其中,承諾和誠信是最重要的。”
本次會議中,中紡聯副秘書長、紡織產業轉移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楊峻也特別提出了幾個重點問題:一是東西部在產業轉移、轉型升級方面是互換聯動、相互促進的。從“十二五”的發展進程看,我國紡織業的發展仍將是以東部的提升為未來發展的主基調。所以中西部在承接轉移方面要特別注意東部產業鏈的延伸,注意與東部對接。
二是目前在承接紡織產業轉移中有同質化和過度競爭的現象。各地要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確定紡織業的定位,要結合本地區在區位、原材料資源、勞動力、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優勢和特色,選擇差別化的錯位發展戰略。
三是要搞好承接轉移,關鍵要打造良好的經濟環境。除了基礎建設、金融服務、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硬件條件外,還要注意軟環境建設,包括服務理念和服務體系的建設,尤其在土地落實和提供各種服務方面要信守承諾,提高服務效率。
優勢互補是對接成功的關鍵
隨著全國經濟的發展,中西部地區在土地、勞動力資源方面的優勢逐步減弱,國家在生態環境、節能減排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再加上國內外市場復蘇緩慢,企業經營困難。這些因素使企業在投資方面越來越謹慎。因此,如何真正發揮中西部地區資源優勢和發達地區紡織企業的優勢,有效促進產業轉移工作開展成為業界關注的問題。
湖北紅安與虎門的對接就是優勢互補的成功案例。從地理位置上,紅安,坐擁大別山,毗鄰武漢。歷史上,因“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而鑄就豐碑,紅安周邊百公里內有300萬人口,其中在外打工者近50多萬,據統計從事與紡織有關的勞動力就有30多萬人,也有土地資源豐富的特點,擁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眾多投資商。
在這樣的基礎下,“川東中國中部輕紡服裝之都”項目于2012年進駐了紅安,計劃總投資100億元,規劃用地一萬畝,建成后將有30-40家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4000家中小微企業入駐,預計年產值過千億元,就業員工將達10萬人。
而在江蘇,隨著南部企業的增長,出現了土地和勞動力的瓶頸效應,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產業轉移出現了由南向北的趨勢。
江蘇省的紡織是全國紡織中重要的基地省份,僅具有特色的產業集群名鎮,基地就有50多個,且都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南部的紡織比重優于北部,經濟上以南部為主。而北部地區卻擁有土地寬松,勞動力相對集中的特點,泗陽和泗洪兩縣人口都在105萬左右,射陽縣也有95萬人口,轉移由南到北勢在必行,互補性強。
目前有 泗陽(吳江)紡織工業園、泗洪(常熟)紡織工業園、射陽(武進)紡織工業園。在泗陽,進駐園區的總投資188億元的企業大多數來自吳江的盛澤。新晨化纖企業擁有1000臺紡織機,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中,明年初投產也是1000多臺紡織機,總投資是2億元。
針織工業中排行前三名的江蘇東渡已經進駐,350畝土地已經掛牌,在建正在紅紅火火地進行,東渡也是目前泗陽產業轉移中最有實力企業之一。目前泗陽經濟開發區紡織企業已達77家,已形成年生產規模超過150萬紗錠、織布2000萬米、成衣1億件(套)。2012年泗陽開發區紡織產業實現年產值 61.2 億元,利稅 5.7 億元,從業人員達2.3萬人。
而在泗洪,江蘇的波司登羽絨服、夢蘭家紡已進行生產,這些常熟市中的大企業轉移后也帶來浙江的企業,海寧經編,永立染整的廠房和污水處理場已建成正待試運行。
射陽的引入工業園有6家占地超百畝的企業,其中悅達已投產,相關的紗印和浙江彩云已經完成設備安裝。由于對口有序的轉移,工業園的招商得到支撐,每個園區呈現有園、有項目、有投產、有建設的景象。
江蘇省的北部平均工業用電0.6元/度,這在國內也算便宜的了。用氣,用水,用地等配套設施,管網建設都走在企業進駐前,為產業轉移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洼地效應明顯,而在泗陽一家香港服裝企業里,人才資源部部長王立成介紹說:“這里招工情況很好,工人每月最多6000元工資,因為是計件,工人們多勞多得,積極性也高。”
當地的土地指標也可以保證來蘇的企業要求,像東渡紡織集團計劃用315畝,所有土地指標一步到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