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碼服裝業迎來春天 未來潛力無限
在各大商家重視大碼服裝之前,大碼服裝一直是未被開發的藍海,值得挖掘。
據報道,光是在美國,大碼服裝業一年的產值有175億美元。近些年,強調大碼時尚的藝人、網站、雜志越來越多,《Slink》就是一本使用微胖模特并關注大碼女性的時尚雜志,引用該雜志編輯Rivkie Baum的話說,是實現“美麗與風格不止步于8碼”。
Beth Ditto一向對自己的身材毫不遮掩,她的直爽也讓她在時尚圈獲得了很多朋友,在2011年春夏時裝周上,Jean Paul Gaultier為她制作了20碼的服裝走秀,還特意為她的婚禮制作了嫁紗,這可不是所有明星都有的待遇。
1985年,英國女性服飾的平均碼數還是8碼,而現在這個數字增長到了14,14也被定義為“普通服裝”和“大碼服裝”的分界線。多年以前,零售商們都將大碼服裝視為他們刻意回避的類別。然而近些年,受到細分市場與利益的驅動,歐美時尚界正興起對大碼女性的接納之勢,大碼服裝成為了一個炙手可熱的領域。
美版《Vogue》曾提倡“符合各式身形的內衣才是好內衣”,為了完成這個女性專題,他們找來了大尺碼模特兒拍攝了一系列的黑白影像。被拍攝的女性展現出極為自信的神態。2012年,《Vogue》承諾只使用超過16歲并有健康體重的模特。在那時候的模特圈,職業模特們有日漸消瘦嶙峋的趨勢,是時候作出一些改變了。
記者還曾報道過美國大碼服飾零售商Lane Bryant發起的一個叫作“I’m No Angel”的營銷計劃,在他們的內衣廣告中,出鏡的都是大碼模特。商家想要通過一系列的定位和宣傳,來重新定義性感。
House of Fraser、超市服裝品牌George at Asda、線上零售電商Boohoo和高街品牌Mango都開拓了大碼產品線。Violeta by MANGO大碼服裝系列的目標人群是40-52碼的年輕女性,MANGO組建了一支獨家開發團隊,來自各個領域的40多名專家一起合作,力求推出不同種類的潮流單品。澳大利亞的大碼服裝品牌Taking Shape于2013年成立以來,在英國快速拓展了18家門店。
但是,諸如Topshop、Zara等大的零售商仍未涉足這個市場。因為大碼的產品線可能會模糊他們自身的品牌定位、疏遠了現有的客戶。年齡和體重有著直接的關系,以英國為例,在55歲以上的女性中,有四分之一的人要穿14碼以上的服裝,這也是部分零售商未涉足大碼領域的一個原因,說白了還是品牌定位的問題。
在時尚電商領域,Navabi和Eloquii是新崛起的、專攻大碼服裝的時尚電商。Eloquii曾是美國The Limited集團的一部分,它創立于2011年,是集團的一條副線。但由于The Limited專注于核心業務,Eloquii于2013年夏天被砍掉了。2014年2月該品牌重生,專注于大碼服裝領域。回歸以后,他們的利潤以每季度100%的速度增長,去年12月完成了Greycroft Partners領投的A輪融資。
在營銷策略上,Navabi和Eloquii極為相似:跟著潮流走、定期的上新,走得是快時尚路線。Eloquii每兩周就上新一次,而Navabi則保持著每2天就上新的頻率。在每周上新前,Navabi還會推出相應的電子雜志,在它的商品檢索欄上,除了常規的衣物類別分類外,用戶還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特點(如平胸、寬髖、平臀等)、體型如(A型、X型、V型等)等進行搜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