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繼續贏”是提升品牌附加值
三年前,當這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六枚獎牌獲得者升到高空,沿著鳥巢屋頂開始“翱翔”時,在這舉世矚目的三分鐘里,他似乎帶領所有中國人重新憶起初次讓世界驚異的驕傲感;三年后,當他所締造的公司告別夾縫生存,一度超越國際大鱷阿迪達斯甚至逼近耐克時,這個名字再次驚艷世界。
在中國,很少有運動員的名字像李寧這樣,能夠喚起人們如此巨大卻難以名狀的復雜情感,奧運會的騰空而起,無疑給了李寧公司實現雄心的的絕好機會。
2009年,李寧公司實現了9.45億的凈利潤,首次超過阿迪達斯,并連續5年保持30%以上增長。這是一項無論是耐克還是阿迪達斯都無法保持的記錄——雖然大家都視中國為自己的主戰場。
成功的公司變革者是幸運的,但成功絕非偶然,他們的一個共性就是在遇到不可預測的挫折時能憑借“韌的戰斗”逾越障礙,最終把清晰的戰略目標執行下去,這也是李寧這家年輕公司在本土市場上“失而復得”的關鍵。
曾經的輝煌
2010年3月18日,香港上空難得地出現了藍天白云。在李寧公司2009年年報發布會上,CEO張志勇表示,公司全年銷售收入83.87億元,其中核心品牌“李寧”銷售額為76.9億元。而由于對奧運行情過于樂觀,從而壓貨嚴重,曾野心勃勃地宣稱將在中國超越耐克的阿迪達斯銷量則嚴重下滑,業界估計在中國市場只有70億元左右。至此,李寧公司改變了中國體育用品市場持續多年的雙雄游戲的局面,上演了一出絕地反擊的故事。
這一切來之不易,尤其對張志勇而言,超越阿迪達斯為其一直推動的“用15年時間在中國市場上超越耐克,重奪王位”的公司戰略計劃添加了一個重要的注腳。
創建于1990年的李寧公司,早期的發展十分成功,憑借著創辦人的知名度和當時北京亞運會的契機在市場打響,迅速崛起,成為中國最大的本土體育用品品牌,近十年間,不論從市場規模還是號召力來看,這家本土運動產品制造商一直引領著中國運動產品消費市場。在1997-2002年期間,長期占有中國運動產品市場的首位。
1999年,李寧公司的銷售額大約為7億元人民幣,而同期,耐克和阿迪達斯在中國的銷售額分別只有3億及1億元人民幣。2001年,李寧公司大約占中國品牌運動鞋市場的12%,而耐克及阿迪達斯只占大約7%和6%。一時間,李寧公司風光無限,雄心勃勃。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90年代后期,耐克和阿迪達斯逐漸開始垂涎中國市場的潛力,并開始積極拓展內地市場。愈加錯綜復雜的外部商業環境讓李寧公司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也更艱難——1997年至2001年,李寧公司的銷售額年均增長率不到10%,而耐克在中國的同期增長率卻超過了30%。
此消彼長之下,2003年,中國體育用品銷售額排名中,耐克首次超越李寧公司,摘走中國市場的銷售桂冠。緊接著,在2004年,阿迪達斯也超過李寧公司,成為市場第二。在外國品牌的強大攻勢下,李寧公司只能退居第三,陷入一個尷尬區間。
品牌之痛
曾經“戰績輝煌”的李寧公司,為何在外資品牌的入侵下節節敗退?六年后,李寧公司集團新聞發言人張小巖認為“這種超越,現在看來也很正常。”他解釋,“耐克和阿迪達斯是全球巨頭,品牌運營的功底很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1996年起,李寧公司的業績就停滯不前,銷售額一直徘徊在七億元左右。在公司運營方面,李寧公司在創辦不久后就開始進行業務多元化,包括與其他公司進行合作,以李寧牌的名義銷售非運動類產品。業務多元化對企業本身來說也許并不是壞事,但對于一個創辦不久的運動品牌來說,卻會削減產品的專業性,影響企業品牌的發展。而盲目的多元化,一度也成為大多數中國企業難以避免的通病。
1999年,李寧公司意識到,聘請產品代言人來宣傳公司產品,是體育用品行業的“指定動作”。于是公司聘請當時的影視紅星瞿穎作為產品代言人。顯然,這種策略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影視明星的確能夠幫助企業提高知名度,但對于體育用品行業來說,影視明星顯然無法體現其本質的運動精神。
長期以來,讓李寧公司更痛苦的是,在承受來自占據著中國更大市場份額的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壓逼之余,還要迎接同樣擅長本土作戰的安踏、鴻星爾克的不斷追趕。競爭的進一步加劇,李寧公司曾經引以為豪的品牌效應已不再能被倚為支柱。李寧公司最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產品形象牢牢聯系創辦人李寧作為體育英雄所體現的運動精神,和對賽事活動的贊助。李寧在體操界的輝煌成就,使李寧公司成為一個象征民族驕傲的品牌,從而獲得更多中國人的認可。但是隨著時光流逝,當日的體操王子搖身一變成為上市公司主席,面對其他品牌龐大的市場營銷,中國年輕的一代已逐漸開始淡忘當日體操王子的輝煌,品牌老化使得李寧公司逐漸失去優勢。
張小巖也說:“進入這個行業的門檻很低,這個領域的進入者很多,但真正擁有自己品牌資產的公司卻很少,我們也認為這是件很不利的事情。”{page_break}
最致命的是,在產品開發方面,李寧公司早期主要的產品研發還停留在外觀及款式方面,相對于耐克和阿迪達斯這些國際品牌,缺乏具有高科技概念的產品和主打產品。就李寧公司來說,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重點,最初做好分銷就行,但很快就出現了瓶頸,分銷也沒辦法,必須用品牌驅動。
顯然,在2002年大調整之前,李寧公司在品牌塑造上的策略并不太成功。而品牌意識淡薄、品牌運作缺失不單是李寧公司,而是當時國內企業普遍的“軟肋”。張小巖說,“對于國內企業當時其實也可以稱為一種流行,一下子各個領域都是跨國公司最為活躍,不單發生在體育用品行業。”
李寧的再造
為了應對外部商業環境的變化,2001年,李寧公司老將張志勇出任CEO,開始嘗試改革。公司委托IBM咨詢顧問做了詳細的研究報告,得出的結論是,李寧必須走專業化的路線。確定了將來的發展方向后,李寧公司便進行了一系列的企業戰略調整。
在產品方面,李寧公司把重點放在運動服及運動鞋上;在產品開發方面,陸續投放大量資源,無論是2002年起采用美國杜邦及3M公司的功能性面料制造運動服、2004年與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及科學系合作研究的中國人腳型資料庫,還是2006年推出的一些列“李寧弓”減震運動鞋,或是“貓爪5代X-claw 越野跑鞋”、“年輪G-Shark籃球鞋”,都證明著李寧公司逐漸重視產品的專業表現。“借用CEO的話說,李寧的品牌競爭力之一就是產品的獨特個性。”張小巖透漏,最具突破意義的是,公司甚至利用設計創新進行戰略進攻——打造李寧品牌羽毛球專業裝備。“我們建立了專業運動實驗室,公司開發的中國羽毛球裝備,走到全球也不遜色。”
外界也明顯感覺到李寧公司的一系列變化。自從2002年確定了品牌口號為“一切皆有可能”后,公司的代言人就以專業的運動員為主:2003年簽約足球運動員李鐵,后簽約美國籃球員達蒙瓊斯及奧尼爾,2009年更是以5年750萬美元的代言費簽下伊辛巴耶娃。
此外,2003年張志勇引進海外投資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TETRAD以及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所屬CDH基金公司進入董事會改善公司股權結構,引進管理理念。“成長首先要解決一些問題。第一個是公司的治理結構。通過引進這兩家戰略合作伙伴進入公司,最重要的是引進了他們的先進管理理念。這種一箭雙雕的策略,有效解決了公司發展中的管理問題。”
李寧公司的這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公司銷售額至2002年策略調整后,開始恢復增長趨勢,此后數年,每年都有可觀的增幅,2005年更是達到25億元。“這些年,李寧其實就是在做一件事情,形成自己的獨特競爭力。”張小巖一語道破。
2004年,李寧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也就是在這一年,張志勇制定了一項秘密計劃:用15年時間在中國市場上超越耐克,重奪王位。
李寧的理想
張志勇并不是說說而已。上市后,李寧公司重新調整了公司的發展目標:2004-2008年,專注國內市場,爭取在本土市場從內外夾擊中突圍;2009-2013年為國際化準備階段,專注加強國際化能力;2014-2018年為全面國際化階段。“到時預計李寧公司將成為世界前5位的體育品牌公司,屆時國際市場份額將占總體銷售的20%以上。”
為了提高分銷效率,作為CEO,在2007年李寧公司的年度會議上,張志勇提出供應鏈轉型,原因是“企業規模越大,很多的成本跟規模一樣,累計上升”,必須進行后臺運營流程再造,方能提高效率。
2008年,李寧公司說服幾家鞋與服裝產品的供應商,整體西遷到湖北省荊門工業區,并試圖在2013年建立一個可能承接李寧約50%甚至更多訂單的大型產能基地。與此同時,與李寧投資的、與物流商寶供合作的中部物流基地也將在湖北荊門建成。“2009年,我們有8000多家門店,而在2007年時也有近7000家,這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國內最大的。”李小巖介紹說,“對如此大的渠道動手術,本身就是最大的難點。”{page_break}
而變革帶來的成效也已經顯現出來,“供應鏈的再造,使我們現在已經實行從工廠直接配送到客戶、到門店,時間也已經比之前縮短了10天,每天都可騰出幾千萬的現金”。大量的現金增加,為2009年李寧公司的業績提供了進一步的保障。
不過,正如張志勇所承認:目前李寧的生產線還沒有完成實現lean(精益)生產,甚至前端與后端該如何貼合,都還在琢磨之中。
李寧公司要向市場格局的上方走,但不是簡單地模仿阿迪達斯、耐克,而是差異化定位。“羽毛球無疑將是我們細分市場的重點,這一領域還沒有完全成熟,值得我們認真去投入。”去年,李寧公司成功進軍羽毛球領域,同時,集團還通過整合營銷,贊助了“2009李寧杯中國羽毛球大師賽”及“李寧2009中國羽毛球公開賽”。“集團羽毛球產品在東南亞的業績明顯增長,”張小巖介紹,“更深入地嘗試也在進行中”。
進入東南亞市場,只是李寧公司國際化道路的“試水”。張小巖也承認,“要真正進入國際市場,需要準備的東西還很多。比如我們目前在美國的門店,僅在產品組合方面就花了不少心思。我們把2014年定為真正國際化的開始,而現在,只是在進行前期的準備。”
盡管李寧公司的銷售渠道并未延伸至全球,但它已經對全球消費者形成了影響力:成為西班牙和阿根廷兩國國家籃球隊的合作伙伴;簽約伊辛巴耶娃成為李寧品牌的代言人。透過這些資源載體,李寧品牌的全球影響力進一步得到擴大。張志勇給出的邏輯是如果連本土市場都贏不了,到國外的結局會怎么樣,結果可想而知。
可以說,李寧公司對海外市場志在必得,但是張小巖也清楚,這還需要一個過程。“先打造國際品牌,再開拓國際市場。這種做法與其他中國企業的低價傾銷方式不同,我們希望先提升品牌的附加值。”張小巖解釋,“品牌的國際化是個連貫的行為,必須放遠目光。”
“繼續贏”的可能
“今天我們想做一個能與中國冠軍相配的體育品牌,”幾年前李寧曾如此表示。“我希望公司能在體育行業里有自己獨特的專業方面的表現,有足夠的規模,成為一個領導者。但我可以肯定,如果中國經濟不發達到一定程度,中國本土的企業就不可能成為領導者,領導者都是在本土發展壯大的。我們面臨的首先是生存問題,跟最剽悍的品牌一起競爭,不要被人家打倒。我們內心的沖動、夢想,必須要一直存在于我們的團隊、事業里面。”
如今,多年的好夢終于成真,李寧公司在2009年成為中國銷售第二的體育品牌。同時,張志勇也對市場復蘇的前景保持樂觀,2010年他預計中國體育用品市場的增長將會達到16%。
而今年,也是李寧公司成立20周年紀念,一個里程碑式的時刻即將來到,按照前五年李寧公司年平均增速30%估算,2010年李寧的銷售收入將超過100億,正式邁入百億俱樂部。
在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之后,李寧公司顯得很冷靜。李小巖認為,李寧必須要加強自己的品牌態度和個性,同時在一線城市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才有機會“繼續贏”。“首先還是強化我們的優勢,要牢不可破。核心就是一點,我們會勇于讓消費者看到我們樂于變化,敢于創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