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產業鏈 面臨“棉花”困局
棉花的價格已經處在近幾年的歷史高位,但似乎仍未達到峰值。2010年,它還將怎樣演繹,是否會成為炒家們的最愛?
當這波由棉價上漲而引發的成本壓力持續襲來,紡織服裝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又該如何面對?誰將成為“最倒霉的人”?
“未來還會更貴”
看過了大批量產品目錄傳真,及十多通電話詢價后,新加坡紡織服裝商人李鴻年在2010農歷新年剛過不久便匆忙搭上了飛往中國的航班。
憑借十多年的從業經驗,李鴻年“緊張”地感覺到,他的服裝生意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原材料價格的進一步上漲。這在2009年底已出現苗頭,棉花價格的大幅上升帶動了他不得不購買的紗、布價格,而在2010年初,在多次與供貨商的溝通中,他確信,有關紡織服裝原材料價格層面可能的進一步“變化”將在未來損害到他的服裝生意。
這讓他覺得有必要提前來中國一趟。
服裝面料采購的惡夢
李鴻年匆忙地制定了他的行程,他首先來到了江蘇,在張家港他頻繁約見了當地的老合作伙伴,同時,也“刻意”地拜訪了往年不曾見面,卻有所了解的“新朋友”。
紡紗是李鴻年的考察重點,他所擁有的制衣廠有相當一部分產品是棉制品,因此,紡紗的價格波動將直接影響到他的利潤。
而在與張家港新老“朋友”的交流與溝通中,李鴻年的首站之行將其來中國之前的擔心逐步轉化為現實——2009年底曾屢創新高的棉花價格已經將成本壓力傳遞到他不得不購買的紗、布產品中。
作為國內著名紡紗集群地,也是李鴻年原料的重要采購地,張家港的朋友們告訴他,想以去年紡紗的平均采購價來購買,完全不可行。
“他們甚至還‘警告’我未來還會更貴。”李鴻年無奈地表示。
由于棉花價格自2009年以來的快速上漲,且在2010年沒有任何停滯跡象,棉花的下游——紡織面料領域也開始了大幅上漲,甚至漲幅超過了棉價的漲幅。根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3月中旬發布的一組數據,像純棉普梳32支紗、氣流紡10支紗及純棉精梳40支紗僅僅較3月初的漲幅就超過500元/噸;純棉普梳32支紗與國內標準級棉價差也比3月初擴大366元/噸。
“這對我們來說,漲得太快了點。”經營一家年產值不到1000萬美元企業的李鴻年擔心會被快速上漲的成本擠壓掉所剩不多的利潤,“事實上,這已成為我們眼下的工作重心,我們沒有零售品牌,因此,它(原材料價格上漲)‘壓迫’像我們這樣規模的企業不得不去尋找更低成本的采購渠道。”
帶著這樣的目的,李鴻年沒有在江蘇停留太久,在沒有太多成效的“感情聯誼”后,他選擇北上,來到了此前不曾計劃來的山東。
由此,對于山東,李鴻年實際是帶著碰運氣的想法展開這趟旅行的,在他看來,山東有許多全國范圍內的大型紡織企業,這些企業規模巨大,成本控制能力強,因此,說不定會為其提供一些采購機會。
“我們是帶著這樣的想法去的,主要還是為了考察市場,但遺憾的是,機會并沒有,至少在我們看來,遠構不成機會。”李鴻年解釋道,“通常指望一些大型企業能夠通過規模優勢整合市場,而提供一些‘特別’產品的想法往往都是單方面的,其實這個我們清楚,但我們還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來了,當然,最終我們還是回到現實——大型企業規模優勢的最大體現都在其的議價能力,而不是‘降價’能力。”
據李鴻年透露,在山東期間的拜訪中,上游大型企業給符合他標準產品的報價基本都超出能讓他現場拍板購買價的10%以上。
“我們還將繼續考察。”李鴻年在未完全摸透市場的情況下,選擇觀望。
棉花成本上漲順暢傳遞
本報記者是在今年3月北京舉辦的面料展上見到李鴻年的,當時,李鴻年正在國際展覽中心5號館門口與前來觀展的國內同行抽煙閑聊。
話題離不開服裝原料的漲價現實,他告訴那位初次見面的同行,整個“展館”都在漲價,而那位同行則淡淡地回應不出所料。接著,他們試圖分析這波漲價的原因、下降拐點的何時到來,以及有沒有能夠讓消費者“忽視”成本上漲,足以掀起市場消費熱點的新型研發產品的出現。
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李鴻年結束了與同行“不太深入”的探討。而在轉頭進入展館繼續觀展之際,他邀請本報記者一同“考察”。
李鴻年告訴記者,北京之行是他此次中國市場考察的最后一站,在面料展結束之后,他就將啟程回新加坡,在那里,他將梳理信息,并最終制定出未來的采購、營銷計劃。
“目前看來,北京的發現基本上與我之前的考察沒有太大出入,今年市場仍在復蘇,但成本的壓力也急劇增加。”李鴻年指著展館內的眾多服裝原材料供應商表示,“未來的壓力可能更大,因為,最上游的棉花等產品的價格還在上漲,由于種植面積的減少、庫存的減少、炒家的加入,漲到什么時候還不好說,不過,服裝原料如紗、布供應商的日子應該好過些了,現在對他們最有利的是,他們已成功提價。”
這是李鴻年此次北京,乃至中國之行的最大“收獲”,他的直接供應商——紡紗等面料企業的產品出廠價格已快速上漲,并且市場并未出現明顯萎縮。這從北京面料展上的火爆觀展人流及交易態勢得到部分體現。
同時,也在許多紗線等服裝原料供應企業的口中得到證實。
李鴻年指著一些他曾經拜訪過的展位告訴記者,這些企業可以趁著漲價契機實現金融危機后的大幅利潤復蘇。
“對于像我們這樣相當一部分業務是服裝加工的企業來說,漲價能不能得到市場認同還不確定,風險很大,但對于他們來說,已經有了好的跡象。”
順著李鴻年所指方向,其中一家企業上海鼎天紡織品有限公司的回復卻如李鴻年的“預測”。專為李鴻年這樣客戶提供產品的上海鼎天紡織品有限公司CEO柴方軍對于傳遞而至的面料價格上漲表現得“不以為然”。
“其實,面料價格上漲過去一些年一直存在,今年也一樣,對于我們來說,我們能通過更好的產品服務完全消化。”柴方軍表示,“今年我們面料產品價格大致在30-100元之間,比去年漲2-3元,我們的銷售并不會因此而有什么問題。”
與柴方軍的“保守”有所不同的是,無錫一棉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曄珺則說得更為直接,她干脆表示,今年他們有望實現效益的四五倍翻番。
“去年,原料價格比較低,加上金融危機影響,我們雖達到銷售目標,但基數不高,今年,鑒于目前形勢,我們制定了銷售效益翻四五倍的新計劃。”
周曄珺雖然并未將銷售翻番的信心與產品價格提升直接劃上等號,但她也承認,目前,由棉花等傳遞而來的服裝面料價格快速上漲,孕育了眾多市場機會。同樣,她對客戶接受程度的擔心遠遠不及對銷售翻番的信心。
對此,也于今年參展北京面料展的三陽紡織(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世斌對服裝面料商的成功“提價”作了解釋。
“這主要是因為原料占成衣成本的比重很低。”張世斌指著公司的紗線產品表示,“用這個造件衣服,我想還不到品牌服裝零售價的5%,因此,即便原料價格再漲一倍,也成不了氣候。”
然而,當本報記者向其轉述李鴻年現時的煩惱時,張世斌則笑著表示:“總要有人來消化這波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也會有人抗不住這波壓力,在我看來,最大“消化方”肯定是加工環節,比如服裝加工廠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