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講堂:災難營銷的對與錯
今年又是一個多災之年,從年初的南方旱災開始,到舟曲泥石流,四川多個區域多次暴雨洪水,再到伊春飛機失事。在災難現場,在電視直播的鏡頭里,人們看到最多的是三種人——穿迷彩服的,是軍人;穿橙色衣褲的是消防救生員;穿白大褂的是醫生。綠色,橙色,白色,這三種顏色的服裝,構成了搶險救災的主色。這些顏色上沒有任何品牌的LOGO,這三種顏色的本身,標識出了災難現場最需要的三種人。
但是,仔細看一下,又會發現:在災難現場,在電視直播的鏡頭里,還有一個主角,就是電視臺的記者。他們穿的衣服沒有統一的顏色,以素色為主。但是,注意看,在不統一的顏色上,往往有統一的LOGO,這些LOGO,大部分都是戶外品牌。
不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當有重大事件連續報道時,中央電視臺開始給到現場報道的記者配發服裝。這些服裝基本都是戶外或運動品牌,像李寧、NORTHLAND等等。中央電視臺內部有不成文的規定,記者出鏡時,不能穿有明顯LOGO的服裝。就是沒有LOGO,但是服裝的圖案是大家熟悉的某品牌的標志圖案也不行。當然,電視臺發的服裝除外。
因此,當人們從CCTV上,通過CCTV的記者看到災難現場時,自然也會慢慢就熟悉了這些長在CCTV出鏡記者身上的LOGO。
某些服裝品牌也就成功地和災難一起得到了傳播。
這種利用災難提高自己品牌知名度的行為,有個名字叫“災難營銷”。現在無法考證這個詞是誰發明的,只知道,在“5·12大地震”時,中國的很多企業有了“災難營銷”的意識。
當一個又一個企業舉著印有自己捐款數字的牌子走上舞臺時,人們記住了他們的名字。當然這里面有全面兌現的,也有空頭承諾,利用災難做免費廣告的。
災難面前,如何進行營銷,考驗著企業的智慧,也考驗著企業的良心。
“非典”出現時,一些釀造廠的酸醋價格成倍數上漲,狠撈了一把;臺風、車禍,一些不法商人借機推銷高價物品;保險公司借飛機空難宣傳產品。這些商家,雖然借災難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但是被人們記住的是惡名,反而損害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當然災難營銷中還有很多聰明的例子:據報道,在美國和伊拉克戰爭中,殼牌統一潤滑油的廣告語是:“多一些潤滑,少一些摩擦”。而世界知名服裝企業貝納通,多年來創作了很多公益廣告,廣告的內容都是災難的現場。臍帶還沒有剪斷的新生嬰兒、被手銬合拷在一起的黑人和白人、瀕死的被親人擁抱的艾滋病患者、戰爭中陣亡士兵沾血的迷彩軍褲與白色圓領衫、渾身沾滿石油欲飛不能的海鳥。這些災難現場充滿了視覺的沖擊力,在向世人展示了痛苦、新生、種族矛盾、親情、死亡、鮮血的同時,也讓人記住了貝納通的LOGO。
其實,搶險救災的現場從來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滿山遍野的紅色橫幅,每個橫幅上都有醒目的單位名稱;迎風招展的紅旗,每面旗幟上,都少不了自我介紹。在現場,電視臺的出鏡記者要尋找最佳角度;搶險救災的部隊,在鏡頭前也會挺直疲憊的身軀。
對企業來說,當然也要秀,關鍵是怎樣秀,是否是憑著良心在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