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創新成為紡織服裝行業的時代特點
這個寒冷的冬天對于市場的銷售額呈現穩步提升趨勢,同時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紡織服裝市場零售額累計增長85%,紡織服裝產業的內需占比在整個需求比重中一直在提高,外銷也有所回升,而持續不斷的創新正是這些企業在困境中獲得佳績的法寶。
在內需穩步提升、外需逐漸回暖的態勢下,12月15日,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主辦的2010中國紡織創新年會召開,專家和企業家們以“需求驅動創新”為核心議題進行了交流。
創新帶動傳統行業新發展
“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在采訪過程中,不少獲2010年度“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品開發貢獻獎”的企業紛紛表示,他們之所以能創造佳績,主要原因是創新產品、高附加值產品推得多,為企業帶來了更大效益。產品創新必須和時代背景聯系在一起,越來越多的紡織企業開始改變以投資為主、單純擴大規模的發展方式,轉而選擇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表示:“創新是一個品牌的靈魂。產品創新,成為整個行業的時代特點,我們要從大量生產變成產品創新。只有產品創新成為一個廣泛的趨向,我們行業才能改變數量增長的特點,即粗放發展的特點。”
中國紡織工業的軟實力、硬實力要靠產品來體現,要以紡織服裝產業鏈集成創新重塑商業模式。產品創新是中國紡織工業創新驅動的聚焦點。只要把硬實力和軟實力結合好,就能增強紡織工業的國際競爭力。硬實力主要是指紡織科學技術,包括裝備、工藝、織工、技能等方面,具體表現為隊伍對實際產品的創造力;軟實力反映出文化層面的創造力。不管硬實力還是軟實力,最后都要靠產品來體現。如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僅僅表現為質量和價格,是遠遠不夠的。
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是創新的重中之重,而知識創新,首先需要紡織服裝企業了解消費熱點在哪兒、怎樣觀察。當然文化創意、現代化、色彩等也屬需要紡織服裝企業不斷創新的范圍。杜鈺洲同時提出,要用市場機制整合創新資源。這里面既包括材料和物質資源的整合,也包括技術資源的整合。此外,創新必然要有風險,這就需要通過供應鏈、價值鏈來整合,將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資本等優質資本創新地運用到行業建設中來。
創新也需量力而為
“有實力的向上走,有耐心的向下走,有膽量的跨著走,看不清的跟著走。”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在創新年會上表示。有實力的向上走,即是具備了資金實力、技術實力的企業可以向上游發展;有耐心的企業可以向下游發展,這是慢工出細活;而有膽量的企業則可以跨界發展;看不清的企業只要隨著大流繼續前行就可以了。
量力而行是山東如意集團董事長邱亞夫給予紡織服裝企業的建議:“創新要有折騰的精神,但是這種折騰不是瞎折騰,要把目標弄清,將后來的風險底線研究好。”有能力、有實力的企業可以往前走,充實自己的產業鏈,沒有足夠能力的企業則可以扎實練內功,在工藝、技術、精細化管理上進行突破,因為企業往下游發展需要有重大的投資,需要承擔另外的風險。
藝之卉時尚集團董事長周勝則和邱亞夫有共同的觀點:“如果站在國內的產業角度來說,產業鏈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有人去精耕細作。因為畢竟人的精力有限,術業有專攻。”企業要創新,不可以盲目創新,不同企業有不同分工,一個企業并不需要做全產業鏈,把產業鏈中的某一個環節做深做透才更為可靠。“我覺得這是我們每一個企業需要去關注的,也是比較可能實現的一條道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