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話語權——紡服業:自身強,在外說話才有分量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提供了大量價廉物美的紡織產品,這不僅使得全世界的消費者從中受益,也使各國品牌商、零售商和其他紡織營銷渠道從中獲得了難以估算的經濟收益。
然而,這些都無法掩飾中國紡織行業仍然處于國際紡織供應鏈低端的事實。我國企業長期停留在來料加工、貼牌生產的環節,而缺乏對國際知名的自主品牌的建設,行業內自主品牌產品的比重很低,以至于中國紡織業無法通過控制出口營銷渠道而進入整個供應鏈的上游。簡而言之,就是我國紡織行業在世界紡織市場上沒有話語權。
“內戰”內行:價格和利潤向下競爭
“我們可以比同行更便宜”、“不開發票可以便宜幾點給你”、“你在我同行那里欠3個月,我們可以給你欠4個月”……目前,在我國沿海一些紡織服裝企業里前面的這些話已經成為了某些業務人員的口頭禪。
縱觀歷史,中國從來就不缺“窩里橫”的“人才”,更不缺“窩里斗”的“行家”。同樣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國內很大一部分紡織服裝企業為了求生存,毫無例外的在海外市場打起了價格戰。
歐美市場持續性萎縮之后,紡織服裝行業一些有遠見卓識的企業立即將注意力轉向了拉美以及非洲等地區。從事睡衣生產快20年的浙江老板李南春,在2008年開始將自己的產品投向了南非市場。由于質量、花色、款式等各方面因素都比當地傳統的睡衣高很多檔次,他的產品很快就在南非打開了局面。由于是獨占鰲頭,所以在利潤方面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比以前做歐美市場還強一點。然而,好景不長。李南春在南非市場取得的不菲業績并沒有逃過國內同行敏銳的目光。很快,李南春就發現陸續有和自己產品大同小異的睡衣開始在南非市場亮相。
誠然,行業竟然本無可非議。但是李南春卻發現,后進來的產品價格幾乎就是在以自己的價格為參照前提下降低10%左右。消費者當然會選擇質優價廉的產品,于是李南春也不得不將自己的價格下調。但是,隨著他的下調,競爭對手的價格也順勢下調。一場中國紡織服裝企業之間的價格戰就這樣無聲無息的展開了。
實際上,李南春的遭遇只是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在海外市場的一個縮影。在幾乎所有的領域,“中國制造”都面臨同樣的問題。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成了世界工廠。長期以來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目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產能過剩,這是引發海外市場價格戰的根本原因。而生產集中度低、結構雷同、出口商品同質化嚴重,也是引發價格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行業內,只要發現有一家企業的產品上市之后,取得了很好的利潤。馬上就會有無數的企業就跟著上同樣的項目,然后就為了開拓市場而互相殺價。
我國紡織服裝企業不計較后果的殺價造成的不僅僅只是利潤上的損失,更為嚴重的是超低的價格已經影響到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形象。目前,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的紡織服裝產品已經是“低價格”的代名詞。
以床上用品為例:質量、款式大體相當的三件套,浙江一家企業生產的產品投放到國際市場的價格僅僅只是一家德國公司產品的一半不到。這樣的情況就造成了兩個及其嚴重的問題。首先,很可能會引起相關國家反傾銷的調查。一些西方國家早就習慣濫用反傾銷措施,沒有事實尚且千方百計尋找事實,何況我們現在還授人以柄呢?其次,“便宜無好貨”、“貪便宜,買老牛”這些在我國耳熟能詳的道理,外國人同樣也知道。試問,如此低廉的產品又如何能讓消費者認同?又如何能在國際市場上取得“話語權”?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目前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應該從大局出發,立即停止兩敗俱傷的海外價格大戰。行業內的競爭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競爭只應該發生在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等等方面。同時,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最好是能夠在政府的協助下,以行業協會等為依托,加強行業自律互律,規范經營行為,將矛頭一致對外。
品牌、人才:紡織服裝行業的軟肋
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是我國包括紡織服裝行業在內的所以行業夢寐以求的目標。但是,目前國內仍然有許多企業不注重研發,缺乏核心技術,熱衷于模仿,在低端產品市場擠來擠去,其倚仗的“法寶”只有打價格戰。
放眼望去,紡織服裝行業里能在國際市場上叫得響當當的中國品牌有幾個?以服裝為例:意大利男裝從90年代以后,隨著阿瑪尼、范思哲、瓦倫蒂諾等大師級品牌的商業在全球展開,意大利服裝、尤其是意大利男裝已經毋庸置疑地成為最高品質的象征。意大利的服裝企業大多選擇最高端的品牌路線。他們重點發揮品牌的創造力和設計品位,爭取通過高人一等、引領潮流的設計、創意和時尚元素來保證自己品牌的市場利潤。
而回頭來看看我國的服裝企業,大部分都是在生產廉價的T恤、牛仔褲等等低利潤,低附加值的產品。另外還有很多企業僅僅停留在給國外品牌加工的地步,依靠廉價的勞動力賺取微乎其微的利潤。眾所周知,貼牌加工企業在整個產業鏈條中所獲得的利潤大約只占產品全部市場利潤的10%。甚至有少部分無知企業還以稍低于成本價的價格在出口,賺的錢就是國家那么一點退稅。
誠然,我國的服裝企業里面也有一部分千方百計在打造自己的品牌。但是,一般都把品牌的性命懸于銷售,銷售暢則品牌火,銷售不暢則品牌亡。和國外企業相比,我國服裝企業的優勢很明顯,就是擁有自己的服裝加工廠。但劣勢則更為要命,那就是缺乏自己的研發力量。在設計和創意上拿不出自己特色的產品,自然也就沒有辦法在國外的高端市場上分不到一杯羹。
說到研發力量,自然就牽涉到紡織服裝行業人才培養、儲備、使用等一系列的問題。首先是人才的培養,大多數行業內的人才都是紡織服裝院校科班出身。但是,目前社會普遍認為紡織行業是夕陽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行業,不需要技術創新、技術投入,于是紡織行業得不到社會大眾認可,紡織服裝院校招不到學生。與此同時,紡織服裝行業人才缺口卻十分嚴重,僅以企業最急缺的服裝設計師為例,目前我國有5萬家左右的服裝企業,服裝設計師缺口高達10萬人。這也是部分企業被迫從事低端產品生產的原因之一。
其次,就是我國紡織服裝行業人才的使用上面也是問題重重。眾所周知,所謂的人才里面也分優劣。有天資聰穎的,也有智力愚鈍的。有些企業找到的人才能力有限,自然是難以承擔重任。但有的企業找到的人才很快就能獨當一面的時候,卻恍然發現“挖墻腳”的同行來了。
2008年以來,有部分中小型紡織服裝企業倒閉,其原有的人員陸續返鄉。而進入2009年以后,我國經濟形勢逐漸好轉,企業缺人的矛盾又日益凸顯。紡織服裝行業內熟練的一線工人缺口在20%以上,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甚至連普通文員都成為“稀缺品”。于是乎,過去僅限于挖技術骨干的事情,開始向熟練工人等蔓延。在沿海地區,有的企業甚至還發生過整條流水線人員集體“跳槽”的現象。這種惡劣的行為,嚴重損耗紡織服裝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提升品質,轉變觀念,共同發展
我國紡織服裝行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取得話語權、定價權,必然要進行行業整體的產業升級。我們拿我國最有競爭力的真絲綢產品為例:我國生絲、絲綢出口量分別占國際市場貿易量的80%和60%左右,從客觀上來說,我國是完全有能力把絲綢的定價權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然而,事實并不如此。我國現在的真絲產品現在基本還處于低端的加工階段,絲、坯、染色或者印花面料的出口占了大多數。而真正利潤最大點的成品絲綢,絲巾、時裝、睡衣等出口量相對來說卻少得可憐。
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真絲綢產品雖然是我們的拳頭產品,但因為我們自己不把它當好東西來賣;市場秩序混亂,相互惡性競爭。曾經有一家成都的蜀繡生產企業,走的是公司加農戶的生產模式。在和外國“二道販子”的貿易過程中,該企業負責人隨即將材料成本和農戶的人工費加上10%的利潤之后就將價格報了過去。事后還信誓旦旦的說,我不做別人也會做。不知道,這個人考慮過沒有歐美國家一個工人的工時費比國內高多少?說白了,他賺的不是利潤,是工時費的差價。
總的來說,我國紡織服裝行業要取得國際市場的話語權,應該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產業升級。我國紡織產品的出口雖年年增長,但效益并未因此提高。關鍵在于要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產業升級。還有,從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轉變。國內相關企業應重點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提高織造水平和后整理加工水平。這樣不僅能滿足國內市場對高檔產品的需求,也能增強我國服裝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再者,強化行業協會或商會的職能。國內企業應學習國外行業協會的經驗,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加強質量管理,協調價格政策,保護企業利益,聯手促進出口,拓展國際市場。應在動態調整中提高出口增長質量,在培育市場中加快新產品開發,向高水平的質量戰、品牌戰、技術戰和服務戰轉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