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價時代到來 化纖取代因棉花不足而空出的領域
奢侈品。
這一看似“荒謬”的論斷,卻得到了國內外眾多權威人士的贊同。從這一觀點出發,論證化纖與棉花誰好,誰的性能更優越已經沒有意義,因為“化纖幾乎將取代和占據所有因棉花不足而空出的領域”,化纖將“無孔不入”。繼續增加的,將是化纖在紡織服裝領域原料結構中的份額,由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星星之火”,逐漸燎原到目前的70%,再到將來的更高比重。當然,伴隨著這一過程的還有化纖在交通、運輸、醫療等眾多領域的“綻放”。
一切似乎看來很美好,化纖繼續新增的產能似乎也都能找到合適的下游需求消化掉。問題在于,能源、資源、環境等日益凸顯的外部約束,以及由于生產規模過大造成的競爭加劇,都使各家企業的生存、發展壓力不斷加大。
筆者發現,在這一時期,不論大小企業,對品牌的重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利用各種新品種打響品牌,在用戶與市場充分認可的基礎上塑造值得信賴的企業品牌,是很多纖維企業正在嘗試的路徑。但是,行業發展的各種制約因素,讓企業在推廣新產品時時常感到步履維艱。
前兩天筆者在上海逛了一趟中針會。在琳瑯滿目的襪子、內衣世界里,筆者看到了一些纖維企業的身影,其中既有推廣相對成熟的天竹纖維,也有正在起步階段的桑蠶蛹蛋白纖維。生產“圣桑”蠶蛹蛋白纖維的是宜賓絲麗雅集團惠美線業公司,他們為了推廣新產品,專門成立了惠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惠美線業董事長廖周榮在展會上與筆者聊起纖維推廣的困惑。他坦言,雖然前期在相關場合作了一些推介,下游部分企業對蠶蛹蛋白纖維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很感興趣,但真正嘗試的企業較少。對于下一步如何繼續推廣,他還沒有特別好的辦法。
相比之下,同期參展的天竹纖維,算是國內新纖維推廣的“老大哥”了。吉藁化纖通過產業聯盟的形式,整體進行推廣,使天竹迅速深入人心。業內想復制這一案例的企業不止一家,但存在現實難度。
筆者認為,采用大規模產業聯盟的方式推廣新產品,需要具備的一個前提就是,該產品是量大面廣的品種,具有被大范圍應用的基礎。比如竹子這種可再生資源在中國產量十分豐富,而且生長周期短。相比之下,蠶蛹蛋白纖維由于資源有限,定位過于高端,很難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當然,更為可行的,也是纖維企業常用的方法,就是向產業鏈下游依次推廣。但這種方式的最大缺點在于鏈條太長、環節太多,到達終端時效果已經大打折扣。而且,每一個環節的創新積極性,都會直接影響纖維最終的推廣情況。就如同本次展會上,廖周榮與一些紗線企業的老板洽談,他們卻只感興趣而不愿嘗試。花很長時間去尋找具有共同創新意愿的紗線、面料以及服裝企業的戰略伙伴,在新纖維推廣過程中是常有的事情。而且,還不保證最后一定見效。
東華大學王華平教授曾多次指出,國內纖維企業的創新成本太高,本應各環節承擔的創新成本都落在纖維環節了。費盡力氣推廣成功,纖維企業也不是最大的贏家,因為標準缺失等使得市場迅速混亂,以次充好現象時有發生。為此,很多纖維企業開始在終端產品上掛吊牌,這既保證品質、穩定市場秩序,又推廣品牌。
多少企業艷羨杜邦及它的“萊卡”,但國內現階段還沒有企業具備這樣的實力,合作推廣無疑是未來很長一段時期的主旋律。已經有不少企業正在嘗試,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下,結合產、學、研各方力量共同推廣新產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新產品推廣的困難越凸顯,越說明行業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們沒有理由悲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