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丹頓”招惹誰了?
近年來,“女裝,經營實力不斷增強
“卡爾丹頓”,作為中國服裝業國際化的探路者,全社會應該給予更多的包容
3月,“卡爾丹頓”中槍了,開火的是CCTV和《北京晚報》。報道稱“卡爾丹頓”只是在意大利有商標注冊,但生產經營只在中國,并非“意大利品牌”,而是“披著洋皮的國貨”,賣高價,獲取“暴利”。
經過央視這么一曝光,更多的媒體跟風報道,有“棒打落水狗”的感覺。在眾多報道中,記者發現,這些大眾、財經、時尚媒體對中國服裝行業,對中國服裝品牌的成長環境,以及對企業本身缺乏根本的了解,缺乏理性的分析,而是盲目跟風報道。
為什么要“披‘洋’皮”?
其實,在中國服裝業,像“卡爾丹頓”這樣在國外注冊的品牌或者起個洋名的品牌不是個案。他們自誕生起就打著“國際品牌”的大旗,走中高端路線,立足中高端商圈,面向中高端消費者,現身中高端時尚雜志。這樣,他們完全區別于別的國內品牌,久而久之,“國際品牌”的形象便牢牢樹立于服裝市場。
“卡爾丹頓”誕生于90年代中后期,那時國內中端男裝品牌如日中天,新生品牌如果在同一戰場和他們硬撼,無疑死路一條;同時,國外大品牌還未進入中國市場。如果不想走低端路線,裝扮成“國際品牌”身份,定位高于國內品牌,取悅于越來越有錢,穿著品位越來越高的中國男人,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在國外注冊的品牌或者起個洋名,這不是愚弄消費者,而是公司為迎合消費者想買國際品牌的需求。
“卡爾丹頓”在意大利和中國都有注冊,叫“意大利品牌”還是“中國品牌”可以根據經營需要選擇。至于其生產線在中國更不能成為指控其有問題的證據。現在是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許多國際知名品牌的生產線都不一定在自己本國,都是在中國生產,到歐美轉一圈后回到中國銷售,價格幾萬十幾萬,對此我們又怎么評判呢?
作為服裝來講,只要材料可靠,做工考究,在中國生產和在意大利生產是沒有什么兩樣的。可從媒體報道的情況來看,消費者恰恰就是因為其“血統”問題而義憤填膺。這背后的原因當然不是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執著追求,而是高端消費群體對洋品牌的過于迷戀。說穿了,不管是從消費者,還是從百貨業的角度分析,這都是一種不理性的消費心理在作怪、在被利用。
崇洋不可盲目,不能認為“LV”們什么都是應該的,“卡爾丹頓”們就該打。“卡爾丹頓”們取個洋名,至多是投機取巧,你可以不買他們的衣服,但不可以以正義之名進行劫殺。
品牌與產地無關{page_break}
“假洋品牌”的說法我也不與茍同,這是對品牌的曲解。商標可以異國注冊,但品牌,并不是可以注冊的東西,這是需要沉淀、累積多年才能形成的一種認知,其中蘊含著質量、口碑、誠信、文化、價值、內涵等等許許多多的東西。
品牌,是廣大消費者對一個企業及其產品過硬的產品質量、完善的售后服務、良好的產品形象、美好的文化價值、優秀的管理結果等等所形成的一種評價和認知,是企業經營和管理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幾代人長期辛勤耕耘建立起來的與消費者之間的一種信任……
沒有人會說只有意大利才能產名牌,也沒有人敢說中國就做不了品牌。“卡爾丹頓”的成功,我想不是光憑一個意大利注冊的商標就能達成的。塑造品牌道路上的付出與艱辛,我想也有著許許多多感動的故事。
在意大利注冊的是一個商標,在中國塑造的卻是一個品牌。前者或許是營銷推廣的策略,后者才是成功問鼎的手段。十多年的艱辛與付出,十多年來堅持質量第一、顧客至上、文化傳播、品牌塑造的路線,或許才是成就今天卡爾丹頓的關鍵。
事實上,“卡爾丹頓”雖披洋品牌外衣,但遍及全國的銷售網絡卻印證了其成功。在全國的很多中高端百貨商場,“卡爾丹頓”總是占著最好、最大的位置,顯然,只有銷售業績和產品品質上佳才能讓嗜血如命的中國百貨公司給“卡爾丹頓”優待地位。近年來,“卡爾丹頓”從正裝中細分出高爾夫系列,又引入女裝,經營實力不斷增強。
真正意義上的品牌,是沒有國界,沒有地域概念的,也不在乎在哪注冊,在哪生產,在哪銷售。忠實的消費者在哪,品牌就在哪。只要你的產品質量、口碑、文化、價值等等達到了一定的標準,誰又會去關注產地呢?
“中國制造”就不能賣高價嗎?
另外,在央視和《北京晚報》的報道中,強調 “‘卡爾丹頓’一件衣服數萬,屬于暴利。”看到這樣的評論,感覺非??尚?。國外品牌在中國賣幾萬、十幾萬理所當然,不是暴利,換成中國企業就暴利了,這是什么邏輯思維?只要消費者認可而且沒有品質問題,賣多少是人家的本事。
“卡爾丹頓”無論從面料、款式、工藝上都非常不錯,至少目前在國內市場上是可以穩居高端市場的。否則何以被全國眾多高端消費者所知悉和認可。
國人穿衣服,選擇服飾,無外乎也是從兩個角度出發:一種是看名牌效應,追逐國際名牌,但殊不知有不少所謂的國際名牌在歐美國家都不怎么樣。只有到了我國才格外暢銷,價格也翻了好幾倍。
然而,大部分人更在乎的還是服裝的面料、款式等內在品質。像“卡爾丹頓”的經典系列以西裝最為人所稱道,經典的款式通過版型的細微變化而令穿著者更顯合體挺拔,或條或格的面料經設計師的重新組合,于傳統典雅中流露新意,襯衫則同樣以質地精良的純棉面料演繹凈色、條格的多種變化,領型、袖口、門襟的不同變化則是款式上融合經典與時尚的上乘之作,各種花色的絲質領帶則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不難看出,“卡爾丹頓”多年來是以其獨特的設計風格和對面料款式的考究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和認可的。
一個真正走國際化路線的品牌,一個真正站穩于高端市場的品牌,不是一個所謂“洋商標”或“民族商標”就能立得住的,更多的原因則是其內在的“奢華”品質保障。
僅僅是一次“曝光”?
對于我來說,驚訝的不是“卡爾丹頓”的本來面目,而是央視和其他媒體居然到現在才摸清楚“卡爾丹頓”的真正身份,或者以前知道了但現在才披露出來。
在3·15晚會上兩個品牌被“曝光”:一個是以南方區域為代表的男裝品牌——“卡爾丹頓”;一個是以北方區域為代表的女裝品牌——“吉諾里茲”。
從被“曝光”到現在,分析整個事件的進程,我認為3·15給“卡爾丹頓”品牌戴的這個帽子有點太出意外。如果消費者看到這樣的報道肯定是大聲聲討,這其中大家似乎能嗅到一絲絲不對勁,發現這不僅是個不單純的“曝光”事件,也許還是個經過精心策劃的“報道事件”。
“卡爾丹頓”在南方區域男裝業界中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高端男裝品牌,而另一個被報道的“吉諾里茲”是在北京門頭溝一個山村注冊的,純粹沒聽說的小范圍區域性的女裝品牌。
一個全國500多家分店和一個十幾間分店的規模對比,報道的這家女裝的劣質和無證小作坊加工貼牌,可以造成一種混淆視聽的錯覺,讓人直觀認為“卡爾丹頓”也是和“吉諾里茲”一樣的品牌,一樣的產品,讓消費者認為也是劣質貨和假冒洋貨。
這就像是一些利益集團采取的打擊對手抬高自己的手段,是一種不正當競爭的商業行為!是在利用央視這個為千萬百姓認知的傳媒品牌打擊業內竟爭對手。我們有理由猜想,這可能是某國際品牌的“營銷策略”,或者一些媒體要挾企業做廣告的一種手段。
策劃這一切的人其實也就是讓大家去認同,“外國品牌才是真正的品牌,才是有價值的品牌,國內品牌就是低檔貨,低價貨。”
而CCTV、《北京晚報》以及跟風的媒體,可能成為被別人利用的槍手。
給中國品牌多一點包容{page_break}
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捫心自問,平時叫囂著抵制洋貨,發展民族品牌,而現在央視這種行為又是什么?為什么日本人和韓國人能夠主動抵制外國貨,發展民族品牌?他們成功了,發展了豐田、三星這樣的國際品牌企業,而看看我們國人在干嗎?
國人卻在談論著,追求著,這個是進口那個是進口,覺得是一種榮譽?如果是說其他行業產品進口的品質比中國的好,我不否定也不認可,但在服裝行業里我敢肯定中國的服裝制作工藝是世界一流的,全世界80%的服裝都是中國制造,我們為什么走不出去?中國服裝品牌缺少良好的社會氛圍,綜合營養不夠。
卡爾丹頓,1993年開始運作服裝品牌,十幾年來“卡爾丹頓”人用汗水和智慧創造出中國服裝界的一個奇跡,“卡爾丹頓”人認識到品牌不單純只是一件商品,不單是講究的品質,還依附于“卡爾丹頓”的藝術生命,認同的價值,依附于每一件“卡爾丹頓”服裝中蘊涵的著裝文化,還有“卡爾丹頓”人的社會價值認同感。
之所以國人不去懷疑和打假那些國外品牌,不是它的產品有多好,而是它品牌文化的積淀,用品牌傳遞信息,用品牌這雙無形之手去傳遞消費理念和價值理念。“卡爾丹頓”已經初具國際品牌雛形,積累了很多獨有的文化,借鑒了國外的理念,應用了國外的智慧,從而造就了“卡爾丹頓”品牌。
只有每一個品牌不斷完善和積累自已的品牌文化,這樣我們的民族企業、民族品牌才能復興。為中國的服裝業添磚加瓦,讓國內更多的服裝企業走上國際品牌化之路,讓國人更多的支持所謂的“披著‘洋’皮”的國內優秀服裝企業真正走上國際之路,造就中國品牌,以中國產地為驕傲,讓“卡爾丹頓”成為中國服裝界國際化品牌的探路者,因此,我們對其應給予更多的包容!
“卡爾丹頓”不是唯一的“中國企業洋品牌”,但可能是做得最好的一個,槍打出頭鳥,所以中了央視的埋伏,遭到無妄之災。對于像“卡爾丹頓”這樣的品牌,整個社會是不是該多一些寬容。有一句話說得比較好:“存在即合理”,“卡爾丹頓”的好壞,更多的應該讓市場、讓消費者去評判,而不是由媒體來絞殺。
當然,在這次的“風暴”中,“卡爾丹頓”也要學會應用民族的力量發展壯大品牌,從一個“披著面紗”的“卡爾丹頓”走向一個陽光的“卡爾丹頓”。
“機”大于“危”
“這次事情對我們品牌肯定會帶來一點負面影響,但總體來說是好事情。”“卡爾丹頓”總經理助理劉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他告訴記者,“危機,危機,有危險,也有機會。對公司來說,這次事件可以說是‘機’大于‘危’。首先通過媒體的報道,更多的消費者認識了我們的品牌,同時,這也給高速發展中的我們提供一次徹底反思的機會。”
據劉丹介紹,最近數字顯示,公司的銷售并沒有受這次事件的影響,反而比往年同期還增長不少;另外,品牌所在的全國一線城市的一線商場以及品牌的客戶對這件事情表示理解,并依然支持品牌發展;同時,公司的員工以及供應商更加團結,凝聚力更強。
“卡爾丹頓”被媒體曝光后,全國稅務、工商、質檢等眾多國家部門對“卡爾丹頓”的生產經營狀況進行了徹底檢查,結果顯示“卡爾丹頓”沒有任何違規操作,這是公司長期以來守法經營的成果。這次徹底檢查也向消費者、公眾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卡爾丹頓”。
“當然,這次事件也暴露出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現在也在檢討,反思。”劉丹說。
劉丹表示,公司將制定更為嚴格的質量、管理、運營、推廣、公關等一系列標準,讓消費者、商場、公眾、媒體看到一個更為透明的“卡爾丹頓”。
最近,“卡爾丹頓”加快了國際化和公眾化的步伐。
在國際化方面,在幾年前,“卡爾丹頓”就聘請了國際服裝設計師和店面設計團隊、國際管理團隊,未來公司將進一步在意大利建立設計工作室和原材料的采購,近距離接觸國際流行趨勢。同時公司代理了意大利第三大商務品牌corneliani(克萊利亞尼),通過代理國際品牌,進一步學習國際品牌運營經驗。
未來幾年,“卡爾丹頓”還計劃進軍巴黎、米蘭、倫敦、紐約四大時裝周,傳遞來自東方的時尚,樹立國際形象。同時,將在國外開店的計劃真正落實。
在公眾化方面,“卡爾丹頓”已經在一些國內外媒體進行廣告投放。
“現在杰尼亞、阿瑪尼等一些國際大牌已經在中國加工,在其產品中也更多的融入中國元素,‘中國制造’的品質和中國文化正逐步得到世界的認可。未來我們只要在設計以及品牌營銷、傳播等方面進一步提升,相信中國服裝品牌走向世界的夢想肯定能早日實現,希望‘卡爾丹頓’能成為先驅。”劉丹最后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