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副部長傅瑩:中國服裝產業面臨的形勢
在第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品牌服裝服飾交易會期間,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傅瑩應邀請參加了“中國優秀品牌終端運營商大會”,并在會上做了“形勢與服飾”的主題演講。
時裝是“美的事業”。
最近在出訪、參加國際會議和接待來訪中,我由衷地感覺到中國的國際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國成了外界非常關心的題目。但就經濟總量而言,去年中國超過了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談到人均,我們還只有4000美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也就是百名以內吧。
但是外界看中國,更多地是看到北京和深圳這樣的城市,看到中國的發展速度。英國一位朋友來外交部看我,進了大廳就對我說,你這才是在王宮里面呢!
如果從倫敦老舊的希斯羅機場上飛機,從北京嶄新的三號航站樓出來,當然會感覺到巨大的差距,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諸多方面都超越了英國。在社會管理和法規制度的成熟性,在科技水平,在創新能力等很多方面我們與英國仍然有巨大的差距。
世界銀行行長佐立克講過,只要中國的貧困人口還超過10%,中國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對自己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所謂“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并未改變中國發展中國家的屬性,沒有改變中國人口多、底子薄、城鄉發展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的基本國情,也并不能反映中國整體綜合實力。中國的發展仍具有多元性和復雜性。
外界對中國的了解是很不全面的,因此容易從一些消極的角度去看中國。
比如說我們訪問歐洲的時候,一些媒體就說中國要把歐洲買下來了。實際上,我們在歐洲的投資與歐洲在中國的投資完全不可比,例如德國,中國在德國的投資不到德國在中國投資的6%。
再比如,美國7月4日過國慶,用的禮花和星條旗80—90%是中國制造,那么美國就有人說了,美國對中國太依賴了,要成為獅羊伙伴關系中的羊了。
其實,這些年,美國的麥當勞和肯德基在中國開的店比在美國還要多,好萊塢的電影在中國壓倒中國本土電影,我們使用的網絡、電腦技術都來自美國,那么我們中國人是否更應該擔心呢?
在當今世界,全球化帶來的主要變化就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西方世界對中國的種種擔心和誤解都源于對中國的缺乏了解和對中國政治制度的排斥。所以我們一方面要謙虛謹慎,另外一方面要妥善應對自己地位發生變化而帶來的挑戰,要不斷認識外部環境中的復雜因素。
中國的發展進程和在國際上的處境和地位也反映在服裝行業。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中國人對服裝服飾需求演進的過程。
我記得,在六十年代,軍裝是最時髦的服裝,這與當時中國社會上對軍隊的崇拜是分不開的。此后,在文革后期,藍、灰卡其布衣服占據了大江南北,反映了當時的時政對人們心靈的禁錮。我還記得在我們的城市里出現第一個穿花衣服的女孩子時,被大家當作重要新聞。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乍一接觸外部世界,喇叭褲等港式服裝風行一時,成為開放春風的風向標。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人與國際社會的接觸增多,西服的流行成為改革和開放的重要標志性服飾。
無論是對白領還是對農民來說,西服都成為重要的時尚。直到現在,西服統領著中國的服飾潮流,被統稱為“正裝”。
一位在海外做中裝品牌的華人老人家對我們國內推崇西服的做法感到很不理解。他說,來到國內的大飯店,店長和經理都穿西服,而店員都穿中式褂子或者旗袍,我們中國人自己不是就把中裝放到被西服領導地位上了。{page_break}
他說的是很有道理的。
確實,西服在它的原本發源地英國,是屬于工作時的服裝,在正式場合通常要升格到禮服,whitetie,blacktie(晚禮服)等等。進入21世紀,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國際的交往增加,一方面需要更好地了解其他國家的禮儀習俗,另一方面,也需要形成自己相應的服飾規則和標準。尤其在禮服問題上。比如說,我們的大使在國外向外國元首遞交國書的時候,就需要有表現中國特點和地位的國服。目前我們要么穿老式的中山裝,要么就得租當地的禮服,也有穿唐裝的。這幾年不斷有人討論“國服”、“漢服”的問題,當然,服飾的問題脫離不了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需要在國際通行標準與中國特色之間找到完美的結合點。當前,中國服裝行業也處于大而不強的階段。一方面中國是服裝產業大國,說它“大”,是因為我們有規模很大的國際服裝生產能力,很多國際品牌都是在中國制作的。另一方面,中國在服裝業還不強,而且缺乏自己的國際品牌。我們的服裝業總體上仍位于產業鏈的低端,服裝品牌也處于百龍鬧海的走步階段。現在服裝行業總體上面臨成本上升和價格競爭的巨大壓力。
慶幸的是,中國服裝業的發展面臨一個很好的國際和國內市場變化的新形勢。
中國服裝行業要創出自己的國際品牌,既要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也有新的挑戰。
在金融危機之前,國際品牌服裝市場已經被Channel、LV等品牌背后的大財團瓜分殆盡,一些國際大牌采取收購中國品牌為跳板的步驟,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擠占中國市場份額,尤其在高端。另一方面,這種外國人出設計理念,中國人出工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國內服裝業的創新的勢頭,阻礙甚至窒息了國有品牌的成長。
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國際服裝市場出現了新的變化。金融危機波及許多傳統發達國家,許多歐美品牌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都在努力尋求外來資本,探尋新的市場機會。這為中國的資本和品牌提供了并購發展的機會。
與傳統發達國家的不景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力快速上升,并形成群體性崛起的良好局面,為世界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和市場。隨著這些新興國家購買力的上升,國際服裝市場的蛋糕也相應變大了。
從市場的角度看,中國引起國際社會更大的關注,已成為許多國際知名品牌的第一大市場。
應該說,對我們國家的服裝行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參與國際競爭、發揮自身資金優勢、拓展國內外市場,創建國際知名品牌的寶貴機會。
事實上,西方時裝界已經開始高度關注“中國元素”。最近國際時裝品牌紛紛主打中國文化,在T臺上掀起了一陣陣強勁的中國風。在國際時裝界,幾乎已經沒有哪個時尚大牌不以中國的元素作為靈感之源,不少著名服裝設計師很注意挖掘古老璀璨而神秘的文化,并且相當成功。一些中國面孔更成為T臺新寵,中國風成為時尚界最“in”(潮)的名詞。
當然,挑戰也是顯而易見的。歐美品牌在國際上經營多年,有傳統優勢,它們的市場份額不是輕易可以擠壓的。因此中國服裝行業走向世界,首先是要加大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努力守住并擴大國內市場份額。面對國際品牌的進攻,我們自己的服裝行業還是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的。
第二是加大品牌培育意識,加強對消費者中國品牌概念的教育和培養。學習國際品牌自我推介的方式方法和能力,努力擴大知名度。
第三是要搞清不同市場的不同需求和習慣。西方品牌在進入中國市場時,首先就會了解中國人特殊生活習慣和喜好,從這點上看,中國設計師在適應國內市場方面應該是有獨特優勢的。同時,中國設計師也要加強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中國本身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中國服裝界的發展,需要考慮如何使中國傳統服飾的本我與西方的流行時尚融會貫通,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創新,增添時代的韻律,這也許是中國服裝界打開品牌大門的鑰匙。
最后,請允許我引用兩句話結束今天的講話:“女士如果衣著不佳,人們只會注意到她的衣服,穿著得體會讓人注意到她本人”。“男人的社會生活,是從打好第一條領帶開始的”。
由此可見,你們經營的是多么重要的一個行業。我衷心祝愿中國的服裝產業和品牌不斷向前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