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漲利潤攤薄——服裝零售業:誰是提價的幕后推手?
“今年的服裝款式更新都很快,過一段時間,等到打折時再出手會合算得多。”
8月4日,中國棉花價格指數顯示,棉價為19716元/噸,這已跌破有關方面公布的新年度19800元/噸的收儲價,與今年3月份的每噸31241元相比,跌幅達到36.9%。記者近日采訪了解到,雖然棉價跳水,但與棉價息息相關的服裝價格卻并沒有松動。對此,不少消費者感到疑惑,棉價暴跌,為何今年秋裝的價格依舊高漲?
棉價雖降秋裝仍漲
目前各大商場的秋裝數量已經占到市場的7成以上,“和今年的春夏款服飾一樣,今年秋裝上市時間依舊偏早。”北京當代商場銷售人員表示,“與去年新款上市時的銷量相比,整體下降了2~3成。”從秋裝的上市情況來看,上衣的數量要多于褲裝。以標識100%棉的長袖外套為例,去年同面料的秋款售價在599元到699元之間,今年漲到699元~999元。“今年秋裝的價格較去年上漲了10%~20%,如去年我們新上市的襯衫普遍都在200元左右,今年則差不多為230元。從價格上來看,褲子的漲幅不大,基本與去年持平,但上衣的價格漲幅較高。”銷售人員說。
該銷售人員也表示,雖然現在秋裝的銷量較低,不過進入9月中旬,在中秋、國慶兩節促銷的帶動下,秋裝會迎來熱銷季。而品牌也紛紛推出當季“限量款”來迎合消費者“求新”、“獨一無二”的心理,而這類商品即使不打折,銷量也會一路走高。在推出“限量版”服飾專柜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幾款比較受歡迎的“限量”版新款秋裝已經賣斷貨了。
成本高漲利潤攤薄
在中國輕紡城,面料供應商李先生表示,今年的布料價格相比去年依舊有10%的漲幅。“去年棉花價格上漲太快,很多棉企大量囤積棉花,導致產品價格上漲。現在還處在消化庫存的階段。”
某服裝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徐女士表示,布料的成本上漲在一件服裝的價格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而人工、運費等成本的上漲,才是企業成本高企的真正原因。
從今年年初開始,企業用工成本就不斷地上漲,人工費的上調在30%左右,另外,油價的上調也增加了企業的運輸成本。耐克也在其最新發布的財季業績報告中稱,由于石油價格、人工成本和運費的上漲,將在2012年春季對鞋類和服裝類產品在全球范圍內開始提價。
“現在服裝廠為了留住工人,紛紛給工人加工資。運輸成本、進店費用、租金等以每年1萬元的速度增長,各種物業費、稅費等都要分攤到服裝成本里。”業內人士透露,一件服裝從出廠到出售的利潤大概在60%左右,但實際上真正進入經銷商腰包的錢并不多。
“為了保證經營利潤,只能推高服裝售價。”業內人士對此表示無奈。
繼去年全國多省市宣布調高最低工資標準之后,普通企業今年的用工成本正在迅速提升。以杭州市為例,4月1日新調整之后,月最低工資標準從去年的1100元/月漲到1310元/月,提升了210元,漲幅接近20%。這個漲幅幾乎成了今年人工成本上漲的標桿。
杭州本心服裝公司總經理房長君最近已經開始為秋冬羽絨服備貨。今年人工價格在65~120元/件,而去年的平均水平則是45~80元/件。一件標價1000元的羽絨服成本大致在300元左右,按這個計算,人工成本在總成本中的占比甚至能到1/3。
房長君說,目前在杭州一個技術熟練的工人月薪能開到3000元以上,而就這樣,還不一定能招到人。
“一些工人干脆就在老家開一個廠,不來打工了,還有一些熟練的技工他們不愿意和工廠簽訂長期的合同,只做臨時的工作,哪里出價高就去哪里。所以有些規模小的企業為了不停工,硬著頭皮也要用他們。”房長君說。
流通環節推高售價
盡管原材料價格在上漲、勞動力成本在上漲,但是這兩項生產企業最叫苦的漲價幅度卻并不能完全覆蓋成品服裝標價牌上的數字漲幅。
一家女裝專柜的銷售主管表示,消費者在商場里看到的價簽上的價格往往是出廠價格的數倍。這是因為服裝從工廠到柜臺,中間可能經歷多重代理銷售的環節,目前這每一個環節的毛利增幅在15%左右。代理商由于要承擔庫存壓力,以及進入商場的扣點和各種雜費,所以代理商會將進價提高數倍之后進入零售終端。
就這樣,一件從工廠出門不過30元的襯衫,輾轉到了省級代理商手中可能變成了40元,等流入市一級的代理商時,價格已經漲到了60元。然而它們會以什么樣的價格被消費者買走,還要看這些服裝最終到達的零售終端。業內人士表示,加價多少最終由品牌知名度決定。“一般品牌可能加價率在5倍左右(即進價×6),知名品牌甚至能達到10倍,國際頂級品牌更是高達幾十倍。除此之外,不同的零售終端也會影響加價率,例如一般社區商場的零售價格就低于鬧市商圈。最后這件襯衫的價格可能會到300元~700元區間。”{page_break}
品牌服飾公司利益穩步增長
品牌服飾公司從這輪價格上漲中嘗到了實際的甜頭。
在保定,一位給美特斯·邦威做服裝加工的經營者表示:“這類品牌服裝對生產企業有很大的議價能力。今年零售價格普遍上漲10%~30%,但是他們付給生產商的加工費用并沒有相應增加,生產環節的費用上漲基本上要靠生產企業自己來消化。他們有品牌,在服裝業品牌決定價值。所以他們在銷售環節能夠幾倍甚至十幾倍加價銷售,這樣的企業才是真正從這輪價格上漲的行情中獲利的。”
面對商場里的“高物價”,不少精明的消費者選擇轉投網絡消費。
這個趨勢從網絡服裝銷售的火暴數據中可以得到印證。淘寶網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女裝排在交易份額的第一位,占比達到了10%以上。男裝、女鞋也在10名以內。而2010年,在淘寶網上成交的女裝份額已經達到了383億元。而包括麥考林、夢芭莎在內專門做服裝網站的更是受到熱捧。前者在美國上市,后者也拿到了8位數的風投。
“如果不講究牌子的話,幾十元一條的連衣裙并不少見,如果不講究當季的話,一些品牌服裝也能以3~4折的價格買到。”消費者唐媛說。
這些交易數字背后,已經形成了一個幾近完善的供應鏈。
除了規模比較大的幾家有實力的網絡服裝運營商有自己的合作工廠之外,大部分普通銷售服裝的網店還是在傳統的批發市場渠道進貨。
據了解,出廠成本價為90元的同款連衣裙,網店可以以120元的價格拿到,之后網店以190元的價格賣給在東莞的經銷商。而這條最終出現在東莞某商店柜臺的裙子標價已經是400元以上了,即使打7折,也要280元。遇到“暴款”(最暢銷單品),有時一個大網店的出貨量相當于一個省級代理商的出貨量。
和網店合作成了不少中小型生產企業維系生存的途徑之一。生產環節的成本上漲壓力較大,面對大的品牌合作商又沒有議價能力,出路之一就是加快自己的資金周轉速度。
即使是這樣,現在也是低于200元的服裝銷售狀況最好,價格再高銷量也不行了。
房長君透露,市場上一般品牌的加價率是6倍到10倍,但是網店的平均加價率僅為1~2.5倍。所以即使走量很快,沒有規模優勢、品牌優勢的中小型生產企業利潤仍然很薄,現金流都繃得很緊,一不小心就會垮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