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是具有高新技術的現代產業
10月22日,為期兩天的“2011中國紡織學術年會” 在上海圓滿落幕。會議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主辦,具有規模大、內容新、層次高、注重人才培養和產學研緊密結合等特點。會議進一步明確:紡織工業不僅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還是具有高新技術的現代產業。“十二五”期間,紡織工業將在新材料、生物產業等領域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大會通過深入而廣泛的交流研討,充分體現了“匯聚學術智慧、推動紡織創新”的會議主題,詮釋了“學術的產業情懷、產業的學術力量”的意蘊。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王天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孫瑞哲,上海市松江區副區長張培榮,中國工程院院士季國標、姚穆、郁銘芳、周國泰、周翔、蔣士成、孫晉良,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江南大學和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負責人及專家,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中國香港和臺灣的紡織界權威,以及來自中國恒天集團、中國昆侖工程公司、浙江富麗達集團等知名企業的代表共50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以“材料科學與現代紡織”為主題,以“纖維材料”、“復合材料及技術紡織品”和“現代紡織加工技術”為重點,就面向現代紡織工業的材料科學進行了交流。21日下午設立的纖維材料、復合材料及技術紡織品和現代紡織加工技術分會場由著名科學家擔任主持人,海內外22位著名專家和企業家就相關話題進行了互動。每個分會場的參會人數都在120人以上。
為了鼓勵更多優秀人才投身紡織行業,本屆年會設立了多個獎項。其中,東華大學副校長俞建勇教授摘得“2011中國紡織學術大獎”,并獲得獎金10萬元;程博聞、胡金蓮、蔣高明、邵建中、施楣梧、王銳、周華堂、朱美芳等8位紡織人才獲得了“2011中國紡織學術帶頭人”榮譽稱號,并獲得獎金1萬元。大會還公布了獲得“第十二屆陳維稷優秀論文獎”的189篇論文,以及獲得“2011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的15篇論文。
記者發現,本屆大會有一個突出特點:不少紡織高等院校的學生參與進來,與專家積極互動,體現了大會的包容性,有利于紡織科研人才與產業的早日對接。
科研成果的成功轉化是推動行業科技進步的不竭動力。為此,本屆大會設置了“最新科研成果與高新技術孵化論壇”和“最新科研與高新技術孵化成果發布”兩項活動。來自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和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學者,分別介紹了產業技術路線、紡織技術創新和企業專利等方面的知識。
在“最新科研與高新技術孵化成果發布”現場,共有8個項目進行了現場發布,其中東華大學和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的“經編技術進入‘天宮一號’電源分系統核心技術領域”項目引起了與會人士的高度關注,多位代表表示,要實現技術自主創新,拓寬研究領域,不能將紡織業局限于低附加值產業上。
會上,孫瑞哲以“產業發展與學術力量的系統對接”為題發言。他認為,在行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大前提下,一定要加強學術力量與產業發展的系統對接,注重培養紡織人才,實現紡織工業規模擴張型讓位于質量效益型、消費增長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傳統產業與新產業跨界融合這三個發展路徑的轉變。姚穆院士圍繞“新時期紡織科技工作面臨的艱巨任務”,與大家探討了新時期下紡織行業面臨的各種任務及需求,認為紡織科技要得到持續進步,亟須深入擴展紡織科學基礎理論研究工作,并實現科技創新的系統集成。此外,東華大學朱美芳教授及香港理工大學陶肖明教授分別以“聚合物基納米雜化纖維的設計與構筑”和“紡織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人類文明”為題進行了闡述。
據悉,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將參照本屆模式,每年舉辦一次,以助力中國紡織工業的科技創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