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入世機遇 中國紡織業占據全球3成份額
10年與狼共舞,雖然辛苦,但企業受益也良多,2001年我國紡織品出口為500多億美元,2010年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發展勢頭全球少有。紡織業提供的不僅僅是衣帽用品,它同時也是單一產業鏈條最長、拉動就業最多的產業,現在紡織業吸納就業人數已經達到2200萬。
入世十年,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迎來井噴發展,但在驕人數字的背后,作為中國出口創匯的主要產品——紡織品服裝,也成為貿易摩擦爭端的重災區。2009年,全球針對中國紡織品服裝的各類貿易保護案件達到45起,創歷史新高,而且這種風潮已經開始從歐美發達國家向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蔓延。
對于名目繁多的貿易壁壘,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淮濱卻沒有完全看成壞事,相反他認為這是中國紡織業實力增強的一種體現,他說,今后壁壘還會存在,關鍵是如何應對。
孫淮濱:我們一定要正確地看待它,有些東西不是沒有道理,比如說一些標準,如果我們達到、符合標準,對我們企業本身還是一種提升,但是你達不到,對不起,你就要受到限制。所以我們要學會在這種多元化的利益面前,怎么樣合法合理地規避,另外就是要規范自身的貿易行為,這對我們也是個考驗。
除了貿易壁壘,另一個讓中國紡織業尷尬的現實是,賺了吆喝卻沒賺到錢,因為我們仍然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浙江湖州譜拉歌世服裝公司董事長沈正發說,他們給“法國鱷魚”品牌代工的針織衫,進入到專賣店一件要賣到一兩千塊錢,但如果沒有這個商標,即使低價賣出去都很難。
沈正發:十幾年了,我們一直做外貿做過來的,做代工,做貼牌,阿瑪尼、普拉達,最著名的公司我們都跟他們做過業務。
記者:那做代工的平均利潤率是多少?
沈正發:這種利潤是不到5%的,肯定低于5%,很低很低的。
記者:也就是說,中國紡織業還做代工的話,未來的路會越走越難。
沈正發:那肯定的,一年比一年難,這個是明擺著的。勞動力成本每年都在提升,其他方面的成本也在提升。
不過,經過10年的摸爬滾打,像沈正發這樣的企業生產設備、質量控制已經達到國際水平,產品研發、設計能力和國際大牌間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企業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占領了品牌和渠道這兩個制高點,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掌握定價權,才能擺脫為他人做嫁衣。現在,沈正發把靠代工掙來的利潤的一半以上都投入到了自主品牌的經營上。
沈正發:走品牌是遲早要走的,那想創品牌的人真的是很多,特別是最近這兩年時間,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那么多國內做外貿的,都想轉到國內市場,轉到自主品牌上來。
近年來,隨著人民幣匯率升值、國內勞動力成本提高以及原材料價格的攀升,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地位也在不斷受到東南亞、南美等地區的挑戰。分析內外不利因素,經濟學家向松祚以三句話總結了中國紡織業該走的路。
向松祚:第一句話是,產業轉移,降低生產成本;第二個,技術升級提高了售價;第三個,我想是最重要的,就是品牌戰略拓展了利潤空間。如果你沒有定價權,在國際上稍有風吹草動,最先死的就是你,這是沉痛的教訓。
提要:入世十年,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已占全球份額三成以上,企業品牌意識增強;但挑戰同樣存在:貿易摩擦增多,成本優勢逐漸喪失,產品定價權缺乏。紡織服裝產業該如何突破?以下是經濟之聲“中國入世十年特別報道”第三篇:借入世中國紡織業占據全球三成份額,“賺吆喝不賺錢”困境亟需擺脫。
中廣網北京12月1日消息(記者王浩)據經濟之聲報道,在中國入世后的10年中,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機,也承受了最多的貿易保護壁壘,收獲著成長,也經歷著曲折。現在,紡織業已經把世界貿易規則內化在日常工作中,這是否說明他們真的已經適應了?
2011年12月10日,是中國入世整10年的日子。江蘇民營服裝企業晨風集團董事長尹國新在記者采訪他之前,并沒意識到這樣一個時間節點。盡管紡織業被認為是中國入世后最受益的產業之一,尹國新說,自己早已習慣了市場環境。不過說起10年前,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自己的企業被各種配額所捆綁。
尹國新:坦率地講,也是一種壟斷。當時的配額主要是在一些國有外貿公司的手上,比方說襯衣,去了美國、去了歐洲都是有配額的,而且這種配額是很緊俏的,你就是花錢去買也買不到。
中國入世之前,出口配額一直是多數中國紡織企業難以逾越的鴻溝。2005年1月1日,制衡全球紡織服裝貿易達40年之久的配額制壽終正寢。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中國的企業也融入到紡織服裝貿易的自由化中。尹國新做生意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顛覆,企業員工現在已經超過萬人。
尹國新:配額取消了以后,實際上真正可以講是市場化的運作了。現在的話,歐洲市場、美國市場、亞洲市場,就可以按照企業自己的定位安排自己市場的份額,給民營企業提供了很大的生存空間和機遇。
中國入世后,國際服裝品牌也加速進軍中國市場。新蘇連鎖百貨集團總裁王瑋,有著多年的時尚連鎖銷售經驗,他的感受感受更多來自消費者。在他看來,伴隨紡織業發展的就是國人品牌意識的增強。
王瑋:2001年之前,中國人的品牌意識非常淡薄,那個時候市場上充斥的還是以仿造偽劣為主,比如說仿冒的皮爾卡丹、堡獅龍等等,但是今天的中國已經不一樣了,今天我們不光是能在上海、北京看到LV的店,能夠看到ZARA、H&M,甚至遠到蘭州、新疆都可以看到國際品牌在不斷地加快進入。雖然存在競爭,但是這給了更近距離向這些國際品牌借鑒學習的機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