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羅美元:加速紡服產業創新的五個建議與議案
另悉,兩會”上,羅美元準備提出5個建議和議案。
湖南紡織服裝業自2009年作為千億元級產業培育以來,全行業創新發展的激情空前高漲。行業內各子產業和企業,認真貫徹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和《湖南省紡織產業振興實施規劃(2009-2011)》的精神,堅持科學發展,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以務實的運作和科學的態度,積極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對產業和企業的沖擊與影響。行業在市場洗牌歷練中站穩了腳跟,逆勢而上全新突破取得了發展,創造優良的業績。2011年全省年產2000萬元產值以上的469家規模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35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33%,是2008年500萬元產值以上規模企業年產值383億元的2.18倍;實現利稅總額46億元,是2008年15.6億元的2.94倍。若仍以2008年同口徑計算,用三年時間實現了千億產業目標;按新規模統計口徑計算,離千億目標僅一步之遙。2012年完全可以成為湖南第九個千億產業;2011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產值816億元,同比增長32%,全國排名第14位;2011年湖南紡織服裝企業實際完成投資154億元,同比增長38%;規模以上企業資產合計達335億元。產業內技術改造、兩化融合的勢頭強勁,產品結構明顯優化,產業價值鏈高端的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占比逐年提升;全行業價值鏈就業人數達400萬人,占全省勞動力資源的十分之一,充分顯現了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汲納就業的強勁作用。其中,紡織服裝企業就業70余萬人,遍及全省步行街及百貨企業從事服裝銷售的就業人數達130余萬人。如:株洲蘆淞市場有43個專業市場,就業人數達20萬人;全省從事棉麻種植的從業人員達200萬人。
湖南紡織服裝產業近三年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國家和省里的好政策,得益于政府各部門在應對世界金融危機中對產業的關注與支持,使這個湖南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在保增長、促民生和繁榮市場、激活民資民智創業致富、汲納就業、拉動內需、擴大出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發展湖南紡織服裝產業,我省既有悠久的文化底蘊,有豐厚的天然資源,有良好的產業基礎,更有優良的產業環境和市場商業資源。在“加速推進湖南新型工業化,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構建多點支撐的產業發展新格局”中,將其作為優先打造的產業支撐點很有必要。
然而,湖南紡織服裝產業大部分是中小型民營企業,產業基礎仍不扎實。從企業層面分析,一是市場潛力大,企業規模小。以服裝產業為例,全省6000多家企業在全國服裝百強企業排序中只占有4席;二是科研投入少,自主創新能力弱;三是“三難兩高”(融資難、用電難、用工難;成本高、稅費高)特征明顯;四是產品結構不優,尤其是棉紡企業產品仍處于中低檔層面;五是自主品牌少,產業集中度低。從行業層面分析,有以下問題需要關注與改進:
1、紡織企業開工率低
受2011年棉花價格大起大落大幅波動的影響,加之生產成本大幅上漲,紡織企業對今年市場難以把握,普遍持謹慎態度,開工率在60%—70%左右。各類出口企業擔心人民幣升值,只接短單盡量避免損失。
2、 行業后勁不足
受市場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減緩,行業后勁不足。紡織行業是民營經濟,靠自我積累、自籌資金發展,自有資金僅能維持日常生產經營,對加大科技投入和技術改造乏力。2011年,行業內企業盡管完成投資154億元,但施工項目僅498個,同比減少23%;新開工項目僅423個,同比減少5%;竣工項目331個,同比減少15%。
3、 產業結構不優
產業鏈不完整,聚合度還不高,尚未形成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企業協作開發、聯合開拓市場的完整產業鏈。家紡和服裝作為產業內高附加值的產業,叫得響的品牌少。服裝行業所需的原輔材料及配套工廠依賴于沿海,不僅導致服裝企業采購成本大幅增加,而且未能將本省苧麻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終端產品,資源特征沒有轉化為商品特色。經濟數據顯示:2011年,全省規模以上服裝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05億元,同比增長31.2%,但僅占行業規模企業年總產值的24.55%;家紡企業完成產值110億元,同比增長30.6%,但僅占行業規模企業年總產值的13.17%;產業用紡織品企業完成產值32億元,同比增長54%,占比僅為3.83%。服裝、家紡產業是時尚創意產業,與產業用紡織品同居戰略性新興產業范圍,三者在上年的占比合計僅為41.56%,急待提速發展。
4、 企業融資十分困難
收緊的資金鏈條和不斷推高的融資成本,特別是銀行將紡織行業作為風險性大的行業對待,使得紡織企業的銀行融資渠道不暢,企業資金壓力大。不少企業采用民間借貸緩解資金壓力,因利率高而增大了企業財務成本,擠壓了企業的經營利潤。
5、 專業技術人才匱乏
本省紡織專業的高等院校和職業技工學校不多,尤其是設置產業用紡織品專業的院校很少,行業普遍缺乏中、高級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缺乏專業的技師和高級技術工人。
6、 產品結構不優,產品特色不顯著
目前尚未突破以棉、毛等天然纖維為原料的局限,對苧麻大省資源優勢發揮不夠。{page_break}
大力發展湖南紡織服裝產業,充分發揮湖南區位和經濟環境優勢,加大本土企業的培育和承接服裝、家紡時尚創意產業的轉移,對實現湖南紡織服裝產業對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多點支撐作用具有積極意義。為此,我建議:
1、 將湖南紡織服裝產業作為我省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多點支撐的重要產業培育重點支持鼓勵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棉紡織印染、苧麻和竹木纖維、特種化纖的發展。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落實好《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紡織產業的意見》(湘政辦發[2011]14號)。省直各相關職能部門應協調配合,指導和協調產業運用好政策,營造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在項目確定、資金扶植上適度傾斜,對列入“四千工程”、新型工業化和“十二五”規劃的紡織服裝項目,在安排各種項目資金上給予重點扶植;對企業攻克瓶頸技術、關鍵技術的攻關項目和新產品研制項目,應與其他行業項目一樣對待;建議加大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支持紡織服裝企業實現兩化深度融合,引導企業建設技術創新體系,獎勵在研究專利、編制國家和行業標準有成果的企業,幫助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創建國家、省工程技術中心。建議省直相關部門進一步落實國家金融財稅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與措施,幫助企業從“三難兩高”中走出來。引導銀行對紡織企業重新認定,適當降低貸款門檻。對發展前景好、產品銷量廣的紡織企業的貸款實行重點扶持,確保紡織企業能平穩度過難關,健康發展。
3、切實減輕紡織企業負擔
一是解決棉、麻紡織企業稅收高征低扣的問題,并對紡織行業采取階段性優惠政策,出現重大困難時給予稅收扶持。二是考慮紡織服裝產業勞動密集的特點,建議將一些基于人數的賦稅政策調整為按納稅額度上繳,如:按用工比例安置殘疾人、防洪保安基金等。三是對企業自行組織的崗位技能培訓,按人頭給予適當補貼。
4、 加強棉花等大宗生產資料價格管理
請省政府相關部門并報請國家相關部委,加強對棉花等紡織類生產資料價格的管控,避免暴漲暴跌對產業發展的沖擊。
5、 加強行業管理
建議加強省紡織行業管理辦公室的職能,及時把握行業的運行態勢,增強行業管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加對企業服務的力度,為企業排憂解難,爭取政策的引導與支持;增強本省產業內配套的能力,引導企業聯合,產學研合作來實現湖南資源價值的最大化;加強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建設的幫扶,促進企業快速發展和項目峻工達產,發揮效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