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商企業的信用借貸隱患
從改革開放之初民營經濟發展的“領跑者”到“炒”房、“炒”礦、“炒”大蒜的“始作俑者”,再到企業債務危機的“跑路者”,在去年以來顯現的民營企業債務危機中,溫州商人的信用似乎再次降至“冰點”。記者追蹤采訪了解到,與20多年前溫州鞋子一度成了假冒偽劣代名詞不同,此次“信用口碑”下降背后,是缺失規范的民間借貸過度膨脹。溫商信用盛衰再次警示:商人無信不立,借貸無法不正。
信用重創
去年以來,由溫州老板“跑路”或自殺導致的企業關閉停產事件共達140多起,企業債務危機成為這個“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的陰霾,并挫傷了溫商的信用,企業、銀行、中介機構三者之間不信任情緒彌漫。
“信用”二字曾給溫商留下過深刻教訓。1987年8月8日,在杭州武林門廣場,5000多雙劣質溫州皮鞋被一把大火銷毀,這給溫商敲響了警鐘,開始探索商業誠信建設。經過20多年的臥薪嘗膽,溫商信用不斷攀升。一位溫州商人告訴記者,溫商信用達到最高峰時,只要憑一張溫州人身份證即可拿到數百萬元甚至數千萬元的銀行貸款。
在接受記者采訪中,溫州新盈鞋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長康說,現在,溫州人自改革開放之初建立起來的民間誠信有頃刻之間被摧毀了的味道,“以前如果哪家企業差幾百萬元,企業家之間都會互相借,一個電話過去就把錢給你打到卡上,現在誰還敢啊?而且銀行、擔保公司信貸條件更趨苛刻,連一度活躍的民間借貸也瀕臨停滯。”
在經營外貿皮鞋生意的溫州商人蔣林德看來,溫商“信用口碑評級”的下降,使得資金流本來就緊張的企業經營雪上加霜。他告訴本刊記者,“現在我們出去做生意,不管是海外還是省外,交易方都要求現金結算,企業經營成本大幅上升,有些時候比出口需求疲軟還可怕。”
溫州商人的這一說法在遠在千里之外的廣州商人處似乎也得到了印證。廣東瑞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華忠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與溫商打交道,他認為,相比于那時的言而有信,現在溫商讓人不敢輕信。
他舉例告訴記者,公司此前向溫州一家知名制鞋企業出售了幾臺機器設備,到了約定付錢的時候,對方總是以各種理由拖欠,6萬元錢被拖欠了8個多月,最后還是以鎖定機器的強制手段進行收取,“現在我們要求合作的溫州企業都用現金交易,否則生意做了也是白做。”
相關專業人士分析認為,內部資金流量不足導致債務危機,外部貿易方現金結算的要求,對溫州企業形成“內憂外患”的局面,導致更加嚴重的資金壓力,企業主動被動違約情況增加,又再次加劇了信用下降,形成了惡性循環。
“熟人經濟”過度膨脹
從20世紀80年代起,溫州商人開風氣之先涌向全國,時至今日,270萬家溫商企業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溫州企業起步之初幾乎都離不開建立在“熟人社會”基礎上的民間借貸,并一定時期發揮著“金融主渠道”的作用。
在“人人參與民間借貸”的溫州,企業“跑路潮”發生后,民間借貸雙方之間的誠信關系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