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設計師“空降”國際舞臺大顯身手
用一句話形容時尚圈最為貼切:身處時尚界,花無百日紅,今天你還走在潮流前端,明天你就有可能被潮流所淹沒。每年都有一些設計新銳在時尚舞臺上嶄露頭角,加入時尚圈的競爭。
成名要靠才華+運氣
“機遇往往只留給有準備的人。設計師只有不斷完善自己,不斷積累經驗,才能‘云開霧散’。”著名華人設計師勞倫斯?許表示,要想在設計界成功,才華和機遇缺一不可。
勞倫斯在設計界磨礪多年,看到設計師急功近利地創立自己的牌子和工作室,最終卻關門大吉的不在少數。所以他認為,對于一個“初出茅廬”的設計師,不要好高騖遠。勞倫斯指出:“急于求成不如水到渠成。最好先在一個自己喜歡的公司開始,至少經過兩三年的磨礪,積累了經驗再想著自立門戶。”
那么,對于在英國頂尖的藝術學院修讀藝術設計的華人設計新秀都是通過什么方式嶄露頭角,被外界所賞識的呢?剛剛被中央圣馬丁針織設計專業研究生錄取的金若忻認為,對于畢業生來說,每年中央圣馬丁的畢業秀是一個很大的舞臺,是時尚界的焦點,能得到很多業界人士的關注。
金若忻在今年圣馬丁的本科畢業秀上展出的一套以“枷鎖”(Limitation)為主題的作品,被刊登在Vogue online、ID-Magazine等眾多海內外知名的時尚雜志和網站上,而被業界所熟知。
金若忻認為機遇可遇不可求,她說:“設計師的本分是要把自己的設計做好,才有機會被媒體和大眾關注。”
中央圣馬丁藝術設計本科畢業的陳禹含也認為,除了畢業秀,學校的畢業展覽也是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所有的畢業生的作品都可以在畢業展覽上展出,學生還可以在展臺前提供名片,感興趣的業界人士和買手很容易和這些新秀設計師接觸。”
除了作品本身出色,時尚圈人脈的積累也很重要。陳禹含說:“在中央圣馬丁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社交的過程,因為很多導師在時尚業都有一定地位,在與導師交流的同時也是相互了解、得到賞識的過程。”
畢業于倫敦時裝學院的梁潔認為,優秀的校友也是一種重要的人脈,學校和學生的名譽相輔相承,“現如今時尚界的大腕兒們幾乎都是名校出身,優秀的院校培養了優秀的學生。這些成名的學生也在無形中幫助學校打造‘金字招牌’,使得這些院校畢業的學生在就業時更有競爭優勢。”
另外,實習對設計師的經驗積累也很重要。曾經在Alexander McQueen實習過的陳禹含說,作為“名校”的學生,他們比其他學校的學生有更多實習和面試的機會,“在中央圣馬丁學習的第三年,一些大公司像迪奧(Dior)和朗雯(Lanvin)都會到學校向學生提供一些實習的機會。”
陳禹含表示:“華人學生要拿到offer就要和英國本土、歐洲以及世界各地的設計師一起競爭。中國學生的優勢是很勤勞,肯吃苦,愿意做一些別人不愿做的活。但是劣勢是語言能力的不足,因此造成設計理念傳達的不順暢。”
中國原創時裝市場前途廣
在英國學習藝術設計的學生的職業發展大部分以回國就業為主,大多數又以從事商業化設計為主,像陳禹含一樣在勞倫斯?許的工作室做原創設計的相對較少;也有一些人留在英國發展,從大品牌的實習生做起,尋求就職機會;還有極少數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以Masha Ma和杜旸為代表。
將于九月底推出同名設計系列的中央圣馬丁女裝設計專業研究生——萬一方,即將成立設計室自立品牌。萬一方坦言,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并不那么順利,“凡事事無巨細都要親力親為。其中,最大的困難是商業運作的部分,要考慮之前很多不用考慮的事情,比如成本和支出。”由于沒有商業運作方面的相關學習背景,萬一方只能向朋友請教,還得自己寫商業計劃書。
“這對我推出自己的設計產生了很大影響”,萬一方無奈地表示,“雖然我對自己的品牌未來發展很樂觀,也對自己的作品很有信心,但還是希望得到市場和公關的支持,特別是投資商的注資。”
成立個人工作室的華人設計師畢竟是少數,大部分華人設計師還是看好中國未來原創時裝業蘊藏的巨大潛力,選擇畢業后回國發展。陳禹含表示,無論是成立自己的品牌還是為華人品牌工作,華人設計師在國內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陳禹含解釋說,“隨著中國人品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國將轉變從‘沒有設計’到原創設計漸漸盛行的局面。中國服裝業要想打破之前以抄襲為主的畸形產業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就得引進一些新的有想法的設計師。但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恰恰不能培養出原創設計師,而海外背景的設計師正好彌補了這一空白。”
金若忻也贊同陳禹含的觀點,她也對中國原創時裝業的前景有信心。她計劃在碩士畢業之后,與幾個在海外讀書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伙在中國創立一個品牌,并希望他們創立的品牌能得到國際的認可,“讓外國人覺得中國也有好的設計師。”
一直從事“高級定制”的設計師勞倫斯?許也對中國的“高級定制”服裝充滿了信心,他認為,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高級定制”有需求,這對有海外教育背景的設計師來說是一個機遇。“海外留學的設計師給國內的設計行業注入新鮮血液,他們具有中西結合的文化背景,對中國時尚業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