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運動品牌在倫敦的品牌營銷大戰
7月28日爭奪倫敦奧運會首金的比賽,細心的人們發現了一個“混搭”的冠軍易思玲:外安踏內李寧,拉桿箱上的李寧品牌logo,被顯眼地臨時貼上了白紙遮擋。
安踏,中國奧委會官方運動服裝贊助商;李寧,中國射擊隊的服裝贊助商。兩家始終明爭暗斗的國內體育品牌,竟能在易思玲身上和諧共處。平靜水面下,暗流涌動。
押寶奧運
倫敦奧運會大幕開啟,所有奪得金牌的中國選手照片,肯定會登上各大報刊的頭版和顯著位置。他們的穿著,尤其是服裝胸口的品牌標志,同樣也會得到曝光。
于是,即便現在是體育服裝制造業最寒冷的冬天,但國內體育品牌依舊把倫敦奧運會看成是最后的機會,誰都不想放棄這個最好的曝光平臺。
四年前在鳥巢點燃北京奧運圣火的李寧,顯然是中國體育品牌的老大。他們早早宣布,傾力支持橫跨五大洲的600多名運動員,還簽約了中國體操隊、射擊隊、跳水隊、乒乓球隊和羽毛球隊這5支金牌之師,提供服裝裝備支持。
然而,李寧過去一直作為中國奧運冠軍選手指定領獎服的王牌地位,已被依靠NBA和姚明發家的安踏撼動。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安踏一舉擊敗了李寧、阿迪達斯等,成為2009至2012年中國奧委會體育服裝的合作伙伴。6億元贊助金額,創下歷史新高。
除了國內市場的爭奪,不少品牌也把觸角伸向海外。比如,匹克贊助了新西蘭、黎巴嫩、伊拉克等7國奧運代表團;鴻星爾克與伊朗奧委會達成合作協議;喬丹則為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蒙古國3個代表團設計奧運領獎服。
熱潮退去
與中國體育品牌紛紛出擊相比,中國其它企業對于奧運的熱情正在消退。如果沒有來自中國臺灣的宏鸉和北京的水晶石,中國企業在倫敦奧運會贊助商名單里幾乎銷聲匿跡。
這樣的情況,和四年前中國企業瘋狂爭搶贊助商席位形成鮮明對比。有人認為,北京奧運會上本土廠商的贊助浪潮,是作為東道主的熱情之舉,他們并沒有收到應得的營銷效果而對奧運營銷失望。也有人說,中國廠商從瘋搶贊助商席位到理性退出戰局是一種集體進步的表現。也有人說,中國企業是在高門檻的贊助條件面前全軍覆沒。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體育品牌依舊在奧運營銷上大手筆投入,可以被理解為試圖復制北京奧運會的輝煌。借四年前北京奧運會的東風,中國體育品牌迎來一輪高速增長期,尤其是有中國體育品牌“一哥”之稱的李寧公司,奧運過后的一年多時間內,股價至少上漲80%。
這次,以李寧和安踏為首的中國體育服裝品牌,沒有放棄品牌營銷的努力。爭奪中國軍團的優勢資源,爭奪在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的曝光機會,讓本土體育品牌打響了殘酷的內戰。
前景不妙
贊助營銷利用奧運會的巨大影響力,為品牌進行自我宣傳,是提升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的絕佳機遇。同時,贊助營銷是所有營銷方式中,最萬無一失能夠起到宣傳品牌作用的穩妥方式。
只是,今年情況似乎與以往不同,歐債危機惡化,國內經濟增速下滑,中國服裝行業整體遇冷,體育用品公司普遍也在“訂單下跌、庫存過高”的逆境中苦苦掙扎,無力大吹新一輪奧運會營銷的春風。
“北京奧運會對于國內的體育品牌而言已經達到了一個制高點,倫敦和北京有7個小時的時差,主辦國的理念和中國也有很大差異。”一名奧運營銷專家表示,國民對倫敦奧運會的關注度,相比北京有了明顯下降,“贊助可能對國外市場稍有利好。”
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當中國體育品牌打響內戰時,還需要聯手抵御強敵。耐克、阿迪達斯除了借助倫敦奧運會這個主場,在中國的二三線市場同樣對國內品牌發起了強大攻勢。倫敦奧運會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還只是競爭的開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